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辅导员想要与高职学生交流,应该怎么交流呢?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发展
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发展
高校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开设特色专业,打造高端会计人才,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基础,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同时又不失国际水准的品牌专业。
摘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出了越来越多专业性技能型会计人才。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渐进饱和状态,出现了低端会计人才过剩与高端会计人才紧缺的矛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拥有自身特色,根据市场需求逐步调整教学培训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为社会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前景分析;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可见一斑。然而我国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方式明显跟不上时代要求,出现人才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对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当前,改革会计教育专业的弊端,创新教育模式。深入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就需要了解并且掌握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前景,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
1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1.1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与以往相比,近两年我国高考人数出现整体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许多专业生源萎缩情况,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局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招生场面显得异常火爆。出现此等差异的原因不外乎三点:(1)高职院校处在本科与中职院校中间,与这两者相比,其入学门槛与学历层次得到了一个中和,这是许多生源流入高职院校的主要原因之一;(2)对于学生与社会市场而言,相比烹饪、车间技工等专业,会计显得更为“体面”;(3)会计作为一门传统性职业,与其它冷门专业相比,更为人们所熟知。综合以上三点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如此“吃香”了。
1.2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持续火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尽管许多学生由于高职院校的低门槛性进入学校学习,但学生在毕业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学历以及专业职称的限制,从而不得不降低结业标准,选择比较低端的会计专业工作,例如出纳、会计助理等。即使是这种低端类会计专业的需求,企业每年给出的名额也是有限的;另外,社会市场往往需要高端型会计人才,而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往往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毕业生低端会计输出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的工作,甚至走向待业。
1.3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轻实务,这样的课程设置倾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比不上中职学院学生。这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1.4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出现将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开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风生水起,为我国建设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继承了中职院校发展之势,抢占了中职院校的很大市场,导致中职院校发展萎缩、生源下降。2015年,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有关本科高校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要将其作为发展目标,逐步向其靠拢。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如果高职院校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方针调整,其命运可能会像中职院校一样,被取而代之。
2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前景
2.1市场化趋势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化主要是指其教育将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与趋势,因此,高职会计市场化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与企业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严重脱节情况,将限制会计信息以及财务监督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职院校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教育改革,这也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客观要求。改革会计制度需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设置出一套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改革方案,以便于对新业务的处理。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高职会计专业势必会为了适应各行业发展要求而建立会计规范体系,最终顺应高职会计教育的市场化趋势。
2.2国际化趋势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包括信息、技术、商品、教育等。高职院校为了赶超国际会计界的高度而进行借鉴,并且开始全方面的调整,最终走向国际化趋势。立足于这个大背景,高职院校应该组织教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树立国际意识,了解国际形势,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与国际化水平还相差甚远,高职会计教育改革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逐步加大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步伐,提高高职会计整体教育水平,突破传统观念,打破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展我国教育市场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中西文化的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新概念、新知识,推动经济全球化。
2.3德育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人员职务犯罪案例呈现上升趋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费用账目造假、舞弊等现象数不胜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是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尽管此类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职院校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即仍旧处于空白状态,这无疑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缺失。为了避免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现象的.出现,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有利于会计职业在社会上公信度的树立,也有助于我国清正之风的形成。
2.4环境化趋势
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水污染、雾霾天、水土流失都是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让企业会计人员利用环境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问题将被更多人关注。高职会计教育环境化在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还是一片空白,但是国外已经出现相关尝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美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2.5价值化趋势
在以往的教育基础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更加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与以往的实体经济会计相比,现在的会计更具备信息化的特征,这两者的区别在其作用上得到明显体现。传统经济会计如果出现造假情况,影响范围较小,涉及的受害人数不多;而信息化会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与传递,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牵连人数甚广,这样的事件在国内、国外都有发生,防不胜防。类似案件的出现无一不在反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缺失。企业会计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的错误性导向,其忽视了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与精神价值,只为谋取一己之利而放弃了做人原则。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全面考虑企业利润、社会效益、环保因素、民众利益等,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企业与社会,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会计的价值化优势得到大众的认可,其发展趋势将逐步显现。
3我国当前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路径
3.1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要想打破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发展动向,结合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对当前教育模式、培训规模进行及时调整,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稳步进行市场化改革。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从最基本的抓起,让学生稳扎稳打,培养基本的会计技能;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重理论、轻实务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拓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不能忽略理论课程建设,就职业院校而言,理论与实践课比重最好控制为3:7。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课程设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化市场就业形势。
3.2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学校应加大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提升教师实务水平,为学生配备师傅型教师,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实习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习期学以致用,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学校应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避免其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矛盾时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坚定自己的原则;其次要掌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聘请专职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会计犯罪案例,寓教于乐,从反面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3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彰显专业优势
高职院校应具备国际眼光,树立会计教育国际化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技术,结合我国会计教育的优势创造新知识、新模式,最终呈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优势。对此,高校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开设特色专业,打造高端会计人才,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基础,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同时又不失国际水准的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李乐.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47-148.
[2]朱丽娜,汤朝兰,杨归,等.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33-134.
[3]代祥月.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三层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风,2015(24):187.
[4]赵文伟.非中心城市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J].价值工程,2015(28):245-246.
[5]胡立多,徐龙.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4(21):118-119.
[6]梁毅炜,兰丽丽.高职会计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分析[J].商业会计,2015(1):114-117.
[7]向新梅,徐培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0):116-117.
[8]陈文渊.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22-124.
;
辅导员想要与高职学生交流,应该怎么交流呢?
今天来给大家解答一下为什么辅导员想要与高职学生交流,应该怎么交流呢?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接触最广泛、最直接,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如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了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问题,对毕业生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会原因。2009年,中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万。此外,历年失业大学生约150万人。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新劳动力的需求,许多单位纷纷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种供需矛盾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个人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从众心理比较严重。面对毕业,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只是在招聘会上瞎逛。
找工作挑三拣四,不是大公司,不是大城市,工资是衡量一份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仍存在偏差。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学校原因。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相对落后。
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来指导学生就业,但他们只是忙于一些通知的沟通和校园招聘之间的联系。学生就业没有真正系统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要求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个专业领域没有深入的了解。
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就无法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也要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要多去企事业单位走访,理论联系实际,让自己成为一名有见识、专业、内行的就业指导教师。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党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国家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社会涉及面广、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计划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计划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第一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差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计划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计划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计划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差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差异化的分配。
3.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严重的偏见。社会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差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差,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差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差,流失严重,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严重,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计划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计划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计划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计划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计划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计划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校长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校长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计划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不配合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计划、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毕业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推荐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严重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绝对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计划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计划和中职招生计划,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社会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严重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严重损害了职业学校社会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社会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贫困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双差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社会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计划。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计划。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彻底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助考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社会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引导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示范效应大的精品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计划和目标。加大社会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以上就是大学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辅导员想要与高职学生交流,应该怎么交流呢?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