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正文

六大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更新:2024年08月19日 17:00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六大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六大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北京市将启动课程创新引领、教学改革深化、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评价改进、专业支撑保障、数字化赋能六大行动。通过六大行动,经过3至5年努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校联动、跨部门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发掘培育一批育人特色鲜明,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典型区域和学校。培育总结推广一批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成果。加快形成富有首都特点、彰显首善标准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2035年实现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六大重点任务:

  (一)课程创新引领行动

  坚持课程育人理念,落实市、区、校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责任,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坚持“一区一计”“一校一策”将国家课程方案育人“蓝图”转化落地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育人“施工图”。

  1.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市、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统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实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制定地方课程规划,研制地方课程纲要。科学赋予学校(集团)课程实施自*,深入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具体形态。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因校制宜规划课程实施。注重课内课程与课后服务贯通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注重集团、学区资源统筹,推动各学科、各环节、各方面力量协同育人。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2.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指导学校提高校本课程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通高中注重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样态,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成长需求。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形态呈现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与策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3.建立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机制。市、区两级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研制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报告,准确把握工作现状,剖析重难点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工作举措,逐步建立基于证据的实践改进与决策机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方案,研制监测标准、组织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课程教材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教材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9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二)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攻坚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各区各校广泛参与,培育新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4.打造改革项目平台。全市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建设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基地,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问题,探索不同区域、学校的有效实践模式。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突破学段、校际边界,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更加丰富、优质、适切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连续培养、联合培养。鼓励各区相应设立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将教材选用权下放到教育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的普通高中学校。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5.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建立市、区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全域教研,强化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和引领。积极探索大单元、任务群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结构化。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科思想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推广应用范围,针对区域、学校发展亟需和短板弱项,促进成果“本地化、校本化”落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6.开展大单元教学研究。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研制学科单元“教-学-评”指南,指导教师以“全景”视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大单元、大任务、真问题、真情境的教学设计。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核心知识、关键问题统领课堂教学。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7.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索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指导,分学科研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议。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发和实施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实施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鼓励学校加强跨学科主题的统筹,促进学科间的合作,科学安排课时,整合、利用、开发多方资源,系统建构支持体系。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8.组织常态化交流展示活动。市、区、校三级常态化组织优秀教学设计、数字化优秀案例及教师基本功等展示活动,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全市学科教学研讨会,加强对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研究的经验交流。扩大精品课遴选,组织各级说课评课、教师基本功展示等交流活动,提高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转化能力。鼓励各区设立重点研究课题,支持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培育形成一批优秀成果。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三)学生素养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校内外协同,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探索突出德育实效、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浸润、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区域深化读书行动的有效途径,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9.推进“大思政课”改革。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融合衔接,形成协同效应。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积极开发建设与学校思政课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丰富内容鲜活的素材,把思政教育从课内向课后、课外、校外延伸,上好“大思政课”。加强市、区教研指导和学校思政课教研组建设,加强对学校落实思政课程的指导,确保学校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0.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探索场景式育人培训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体育和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落实相关课时要求,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学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1.全面实施美育浸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遵循美育规律,强化艺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丰富的美育元素,不断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以美育赋能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强化各学科教师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广泛开展艺术节等美育实践品牌活动,建立常展、常演、覆盖全员的艺术展演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搭建班级、校级、区级、市级美育平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2.加强劳动教育。推动以校为单位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渗透,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充分发掘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3.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有力统筹校内外资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足开好实验课,制定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开展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设计学科内跨主题学习和跨学科综合科学实践活动。支持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的创建,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鼓励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等向中小学开放,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点亮科学梦想。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四)教学评价改进行动

  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坚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学-评”一致,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修订《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5.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坚持以学定考、依标命题,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能力素质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育人。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6.改进学生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学生评价的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全过程动态数据,生成学生精准画像,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情,更好因材施教,引导学校优化育人方式。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高考应用,加快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五)专业支撑保障行动

  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要求,鼓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一线,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中生根。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研员队伍,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和业务支撑,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17.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依托分类分层分岗的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支持体系,健全教师培训综合评价机制。围绕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课后服务、体育美育等内容,开展教师全员实训。实施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计划,组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在线研修。通过全员通识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新教师培训,加强校本研修,立足实际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教师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素养。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8.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实施市、区两级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培训,提升课程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切实提高对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效。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对课程的价值洞察、深度理解和科学规划。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准确把握课程实施要求,支持教师在有效落实中创生课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9.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市、区、校三级教研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教研员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设专*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实施“全域教研”项目,通过“主题化”教研,依托全市域覆盖的协同教研机制,发现、诊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真问题。建立市级教研基地、学区教研工作站、学校教研工作坊,实施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对教学基本问题、关键环节的研究,增强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六)数字化赋能行动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统筹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互动关系,积极构建新情景、新场景、新赛道、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发挥数字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区校资源平台,统筹建设全学科全领域智能化资源供给体系。开发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畅通数据资源开放供给渠道,采取师生自由创造、学校自主建设、*广泛征集等多种方式,重点增加STEM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形态,集纳教辅、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类型资源。基于资源供给平台,部署智能作业、互动课堂、线上教研、辅助阅卷、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21.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促进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智能体。推动以智助学,开发推广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以智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精准教学,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育人活动。推动以智助管,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依托教育新地图,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推动以智助研,构建数据驱动、基于证据、精准诊断和反馈的教科研新范式。深化“双师课堂”应用,促进优质师资跨校、跨区共享。鼓励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主动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中潜在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风险。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六大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六大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