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正文

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更新:2024年08月19日 16:49 大学路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相关的问题,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在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的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杜玉波

2024年7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京津走廊明珠”——廊坊市,共同参加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这个大会已经举办了七届,有效促成了众多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项目落地,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充分对接,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届大会以“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为主题,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发展新路径,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新平台,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今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内涵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堵点,在推进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上取得实效。大量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 产教融合,重点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科教融汇,重点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旨在将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的理念、方法、资源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实际中,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产业和科技的协同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初步构建起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积极合作、有机互补的创新生态体系,较大程度上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总体生态格局看,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相互转化,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科技、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宏观格局加快形成。比如,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相继成立。从经济社会贡献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显著增强,科技、教育、产业共同体合力推动创新创业的新态势不断显现。比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与天津市*等打造天开科创园,广东深圳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日渐成熟,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从高校行业协同看,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明显提升。比如,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同济大学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从高水平人才培养看,科研院所、创新型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程度更加深入,需求导向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比如,江苏提出了“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中国星网、中国电科、航天科技等行业领军科技企业,按照“一领域、一企业、一方案”模式,在产业一线培养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从助力科技创新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比如,华北电力大学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转设为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跻身首批三所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挂帅”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先后组织实施了川藏铁路、交通载运装备、多模态网络与通信等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用信息技术赋能交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重大机遇,既需要*层面的全方位战略支撑,也需要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还需要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力量和组织优势,组建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举办“三融”主题高博会和产教融合发展大会,研制产教融合标准,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征集“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等,探索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这些年来,我们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重点在“融”上下功夫,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是:

  ——“融”的创新生态,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才能逐步推进教育与产业合作体系的布局。在宏观政策上,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防范安全风险;加强金融支持,设立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项目;加强对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促进各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融合关系。

  ——“融”的合作模式,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多元范式,应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驱动型,向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型转变。在合作模式上,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鼓励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重点实验室等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融”的创新链条,需要紧密对接贯通。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长链条和全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破除合作壁垒,推动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合理布局,强化多链融合的专业化服务支撑。在服务保障上,坚持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搭建精准对接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专家会诊、现场解难、技术交流会、成果对接会、应用场景创设等形式,为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融”的人才培养,需要持续扩优提质。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大的责任使命,需要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功能。在育人路径上,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科研优势与地区产业集群优势,统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协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的场所搬到产业一线,逐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融”的科技创新,需要协同联动攻关。逐步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是形成大中小企业贯通、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阵营的有效途径。在提高效能上,需要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攻关;通过战略合作、平台搭建、联合研发等多种合作方式,形成强大的研究骨干网络,攻克破解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重要阶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做的还远远不够,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获益不多、信心不足、参与兴趣不高;一些高校人才评价标准滞后,还不能客观评价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价值贡献;一些研究机构缺乏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的能力,难以抓住成果转化机会,缺少与高校捆绑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过程中迈不过的坎,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也就是:通过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直接推动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人才创新,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科技创新形成二次推动;通过科技创新,反哺教育和人才培养。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距今只有11年的时间。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进一步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的发展新路,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今后,要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选择。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多措并举助力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原创研究层面的融合基础。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和基础研究“国家队”的主体作用,深度融合产业企业的根本性技术需要,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二是明确重点攻坚的融合方向。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啃引不进、*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的“硬骨头”,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研发。三是实施错位发展的融合路径。高校要从同型竞争走向错位发展,发挥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差异化优势,找到符合自身角色的产学研融合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在深化科教融汇,建立更多更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在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机制,打破传统办学模式,主动对接产业需要,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第二,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场地,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主体之一。要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加强高等学校的有组织科研。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结构性改革,实现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二是设立科教人才培养专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要关键核心技术等特殊产业人才设定专项政策,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机制。三是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互驻互访制度。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协调好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优化三方协作项目的人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机制,完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激励制度。

  第三,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教育要先行。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高地、人才供应阵地、成果转化基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一是提高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设立产业专项引导基金,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二是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群,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打造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新型创新力量,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科研成果产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园、大学城等校地合作机制,建设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四是推进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技术转移中心、高等研究院。

  第四,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主要力量。融的关键,在于服务国家需求;融的途径,在于跨学科、跨部门和跨专业;融的平台,在于协同育人;融的环境,在于创新氛围。一是重组高校参与力量主体。要打破传统院系专业壁垒,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目标,不分院系、不问出身,优化各主体参与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功能,有效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新型联合体。聚焦区域,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行业,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三是变革交融方式。重点强化学校和企业的深度交往,搭建多方主体的对话交流平台和利益交融机制,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践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对接等方面,促进校企全方位融合。四是培育富有活力的融合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激励广大师生敢闯会创,在创新创造路上砥砺前行。

  第五,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新思路、新视角、新举措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探索国际产教融合新机制。聚力推动各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合作,汇集全球创新思想和智慧力量,探索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服务人类福祉。二是打造国际产教融合新平台。加快智库联盟、青年发展论坛、大学联盟等平台建设,促进人才交流和学者互访,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扩大合作范围,增强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营造国际产教融合新环境。根据国家战略布局,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水平人才中心,依靠重要的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高地,营造良好融合环境,吸引和集聚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人才。四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高层次新人才。通过内生外拓、内育外培、引育并举、双轮驱动,让“走出去”与“引回来”双向互动,培养具备多元化教育背景、全球性经验视野、国际性竞争能力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同志们、朋友们!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大势所趋。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学者、教育同仁能够汇聚智慧、共谋良策,将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打造成思想新、成果多、实效强的盛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大学路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