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3日 02:04 |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吗 简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问题研究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发展
高校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开设特色专业,打造高端会计人才,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基础,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同时又不失国际水准的品牌专业。
摘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出了越来越多专业性技能型会计人才。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渐进饱和状态,出现了低端会计人才过剩与高端会计人才紧缺的矛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拥有自身特色,根据市场需求逐步调整教学培训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为社会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前景分析;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可见一斑。然而我国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方式明显跟不上时代要求,出现人才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对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当前,改革会计教育专业的弊端,创新教育模式。深入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就需要了解并且掌握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前景,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
1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1.1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与以往相比,近两年我国高考人数出现整体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许多专业生源萎缩情况,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局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招生场面显得异常火爆。出现此等差异的原因不外乎三点:(1)高职院校处在本科与中职院校中间,与这两者相比,其入学门槛与学历层次得到了一个中和,这是许多生源流入高职院校的主要原因之一;(2)对于学生与社会市场而言,相比烹饪、车间技工等专业,会计显得更为“体面”;(3)会计作为一门传统性职业,与其它冷门专业相比,更为人们所熟知。综合以上三点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如此“吃香”了。
1.2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持续火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尽管许多学生由于高职院校的低门槛性进入学校学习,但学生在毕业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学历以及专业职称的限制,从而不得不降低结业标准,选择比较低端的会计专业工作,例如出纳、会计助理等。即使是这种低端类会计专业的需求,企业每年给出的名额也是有限的;另外,社会市场往往需要高端型会计人才,而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往往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毕业生低端会计输出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的工作,甚至走向待业。
1.3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轻实务,这样的课程设置倾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比不上中职学院学生。这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1.4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出现将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开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风生水起,为我国建设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继承了中职院校发展之势,抢占了中职院校的很大市场,导致中职院校发展萎缩、生源下降。2015年,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有关本科高校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要将其作为发展目标,逐步向其靠拢。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如果高职院校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方针调整,其命运可能会像中职院校一样,被取而代之。
2会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前景
2.1市场化趋势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化主要是指其教育将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与趋势,因此,高职会计市场化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与企业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严重脱节情况,将限制会计信息以及财务监督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职院校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教育改革,这也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客观要求。改革会计制度需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设置出一套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改革方案,以便于对新业务的处理。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高职会计专业势必会为了适应各行业发展要求而建立会计规范体系,最终顺应高职会计教育的市场化趋势。
2.2国际化趋势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包括信息、技术、商品、教育等。高职院校为了赶超国际会计界的高度而进行借鉴,并且开始全方面的调整,最终走向国际化趋势。立足于这个大背景,高职院校应该组织教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树立国际意识,了解国际形势,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与国际化水平还相差甚远,高职会计教育改革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逐步加大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步伐,提高高职会计整体教育水平,突破传统观念,打破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展我国教育市场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中西文化的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新概念、新知识,推动经济全球化。
2.3德育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人员职务犯罪案例呈现上升趋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费用账目造假、舞弊等现象数不胜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是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尽管此类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职院校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即仍旧处于空白状态,这无疑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缺失。为了避免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现象的.出现,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有利于会计职业在社会上公信度的树立,也有助于我国清正之风的形成。
2.4环境化趋势
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水污染、雾霾天、水土流失都是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让企业会计人员利用环境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问题将被更多人关注。高职会计教育环境化在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还是一片空白,但是国外已经出现相关尝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美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2.5价值化趋势
在以往的教育基础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更加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与以往的实体经济会计相比,现在的会计更具备信息化的特征,这两者的区别在其作用上得到明显体现。传统经济会计如果出现造假情况,影响范围较小,涉及的受害人数不多;而信息化会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与传递,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牵连人数甚广,这样的事件在国内、国外都有发生,防不胜防。类似案件的出现无一不在反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缺失。企业会计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的错误性导向,其忽视了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与精神价值,只为谋取一己之利而放弃了做人原则。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全面考虑企业利润、社会效益、环保因素、民众利益等,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企业与社会,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会计的价值化优势得到大众的认可,其发展趋势将逐步显现。
3我国当前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路径
3.1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要想打破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发展动向,结合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对当前教育模式、培训规模进行及时调整,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稳步进行市场化改革。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从最基本的抓起,让学生稳扎稳打,培养基本的会计技能;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重理论、轻实务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拓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不能忽略理论课程建设,就职业院校而言,理论与实践课比重最好控制为3:7。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课程设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化市场就业形势。
3.2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学校应加大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提升教师实务水平,为学生配备师傅型教师,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实习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习期学以致用,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学校应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避免其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矛盾时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坚定自己的原则;其次要掌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聘请专职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会计犯罪案例,寓教于乐,从反面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3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彰显专业优势
高职院校应具备国际眼光,树立会计教育国际化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技术,结合我国会计教育的优势创造新知识、新模式,最终呈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优势。对此,高校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开设特色专业,打造高端会计人才,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基础,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同时又不失国际水准的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李乐.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47-148.
[2]朱丽娜,汤朝兰,杨归,等.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33-134.
[3]代祥月.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三层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风,2015(24):187.
[4]赵文伟.非中心城市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J].价值工程,2015(28):245-246.
[5]胡立多,徐龙.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4(21):118-119.
[6]梁毅炜,兰丽丽.高职会计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分析[J].商业会计,2015(1):114-117.
[7]向新梅,徐培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0):116-117.
[8]陈文渊.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22-124.
;简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高职教育正在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建设阶段转型。高职教材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快速发展,并出版了一些精品教材,但就教材建设的整体而言并不乐观。教材的滞后问题非常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文章对高职教育教材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滞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迅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在这些问题当中,尤其被关注并深受诟病的就是教材滞后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材滞后原因分析
近几年高职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快速发展,然而其量的急剧增加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反而出现了更多潜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
高职院校在建校初期,其关注的重点是基建和招生,在于扩大占地规模和招生规模,在于建大楼、招大师。而高职的教学模式也是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初期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多的模仿和抄袭了传统的本科模式,甚至是一些老化的陈旧的形式。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曾指出,本科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有一些老师的讲稿都已经发黄了,十几年都不变,上过一遍又一遍,很难更新,没有新的内容。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拿这些陈旧的东西,必须用变革的材料、变革的知识,要加速教材的改造,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可见本科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都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本身就很陈旧,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高职培养计划就更显滞后了。而在此基础上使用的高职教材就不可避免的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滞后使教材滞后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滞后还体现在不能根据高职的定位来设置,而是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却偏离此道,与现实脱节。相对于国外同类院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课设置太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大的现象。高职学生的优势应是不需要岗前培训,上岗之后马上就能熟练的工作,给企业节省人才培训的时间,而目前的高职生恰恰丧失了这一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可言。
2.教材建设浮 躁 、急功近利
教材的滞后与没有开展有效的教材建设是脱不了关系的。从高职的教材发展来看,高职教材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看似可选择的教材多了,实际上大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编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在教师和出版社双重利益的驱动下,高职教材建设显得浮 躁 和急功近利,良好的高职教材建设逐渐变质。
(1)教材编写功利性十足。教材作为核心的教育载体,其编写是一项十分严肃和审慎的事情,在国外,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而且每一种教材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在国内,老一辈学者对教材的编写也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动笔。可是近些年来,教材却成了人人都可一试的领域,部分编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高职教材的编写上,十分盲目和随意。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教材编写应该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性。高职教材的编写者以高职教师居多,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教材编写时,在不研究高职教材受众的情况下,编写的教材显得急 躁 和盲目。
(2)重点院校教师评职称看项目、文章和学术专著数量,看文章是不是被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大量普通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因以教学为主,很难有科研成果,编写出版教材就成为这些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成果。这是普通院校教师编写出版教材的最大动力。出版社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着眼点放在了高职教材的出版上。只要是有足够的使用数量,那么在教材的质量要求上就相对的放松。并通过各种名目的立项,将高职教师吸引到高职教材编写队伍中来,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许以教师教材冠名权,即只要使用了一定量的教材,不用你编写,就可以给你冠名主编或者是副主编。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了高职教材出版普遍性的短期行为。许多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千方百计地“搭台子、组班子”,甚至招入一些能编会写但又与高等职业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员加入教材编写队伍,至于是否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否深入地了解、研究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就不得而知了。
3.精品教材得不到推广
高职教材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陆陆续续出版的高职教材中不乏一些反映教改成果,体现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但是这些优秀的教材得不到大范围的推广或者是推广使用的速度比较慢。
首先,近亲教材和职称教材的使用限制了优秀教材的推广。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材的选用由任课教师或者是系部教研室主管教学的领导指定,学生并没有选择权。而教材主管部门虽然有监督权,但是权力不大。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如果教师本人或本单位的领导、同事主编或参编了某科目教材,任课教师一般会主动或被动选择使用此教材,无论该教材质量如何。由于对教材的选用不是出于对学生负责,而是附带了某种功利性的其他目的,导致真正优秀的教材往往无法被选用。
其次,出于习惯性的影响,教材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要求教材的使用上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任课教师在用惯了一种教材之后,往往也不愿轻易改变,换一本新的教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换新教材就意味着重新备课,重新做教案、重新做课件,而教师在长期的任教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路后也往往不易接受新的变化,老师的思维方式已成定式,对新教材的主要精神和一些内容处理的思想并未领会,甚至也未仔细阅读过。究其原因,有的是故步自封,有的是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即使是换了新教材,其讲课仍然延续传统的方式方法,讲课的内容没有随着新教材知识的更新而更新,依然是老样子,穿新鞋走老路。
4.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
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够实用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不太符合实用性需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脱节。
2、培训模式不足严谨: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素质较低,其中一些学校的培训模式不够严谨,存在着不学习也能毕业的情况。
3、职业指导不够充分:在校期间,高职生缺乏职业规划和指导机会。学生毫无方向的情况下,仅凭个人选择,就随意选择毕业方向,导致完成学业后找不到满足心理需求的职业。
4、就业问题: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困境,难以获得社会关注,不受公司重视,也不够有竞争力。
5、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而脱离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导致毕业生缺乏对多个领域的了解,对拥有多专业能力的用人需求不满足。
6、培养方式单调: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存在不足,只注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机会,考试模式单调,缺乏鼓励创新、探索的机会。
7、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一些高职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相对专业化程度较低,在一些学科领域,缺乏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行业的要求。
8、办学定位未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关注单纯于规模扩大,缺乏发展方向和定位,因此难以实现特色和优势发展,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总之,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实用、培训模式不严谨、职业指导不充分以及就业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高职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支持,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加强学科专业设置:高职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市场和行业需求来调整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获得与市场和行业需求相符的知识和技能。
2、优化教育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注重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同时通过不同的评估和考试模式,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
3、提升师资队伍能力: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让教师的素质逐渐提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4、改善就业和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支持和职业指导,鼓励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职业规划,找到满意的工作。
5、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和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推进学生培训和实践,让教育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但解决方法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高职教育机构、行业和市场对接,努力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加强就业和职业指导支持,提高学生成果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以上就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吗 简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问题研究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