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育资讯 >正文

特级教师于树泉: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

更新:2020年03月10日 10:29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特级教师于树泉: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特级教师于树泉: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

人大附中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名校,今天北京小升初网将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书写的文章:猝不及防,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分享给大家,于老师这些关于语文学习的观点你认同吗?虽然事件已久,但于老师的见解及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空降六年级课堂,引领孩子读书 2010年,我被安排去初中第一届“早培班”任课。这对已经在高中讲台上站了29年的我来说,是一个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安排”。我需要离开轻车熟路的高中,放弃近30年的积累,一切从零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和考验。

9月开学。第一节课,*一响,我推开门走进“小五”教室(当时还没有“早培班”这一概念,习惯上称之为“小五”,学生的实际年龄是小学六年级),迈上讲台,抬眼一扫,眼前是一片灿烂的红领巾。

兴奋、好奇、渴盼在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里闪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唯有丰富的精神营养才能保障他们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而薄薄的语文课本,内容单薄二十几篇课文,怎能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呢?

从这一刻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开教科书的禁锢,带领孩子去畅游书海,以世界为课本,学得真本事,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和老师们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取舍,给名著阅读腾出了宝贵的时间。我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今名联和唐宋诗词,并走进现、当代文学名著,陆续读了《红岩》《狼图腾》《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的葬礼》等长篇小说,读书兴趣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心智水平明显提升。仅仅一个学期,在文学名著的阅读数量上,初一的孩子已远远超过了高三学生读书的平均水平。

在读书的同时,孩子们还写下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养成了勤于动笔、读写结合的好习惯。这种经典阅读“作业”,其意义和作用,不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检测与训练》作业可以相提并论的。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的生命获得成长。

名著阅读活动,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和肯定。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不会一帆风顺,名著阅读活动表面上顺利展开,成效初显,背后却暗流涌动,潜藏危机。

初一的下学期,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家长群体告状的事件突然爆发。事情突如其来,其势汹汹,我毫无思想准备,猝不及防。

从教的第30个年头(高中29年,其中高三23年),第一次,我被家长推上了“被告席”。

猝不及防的突发事件 开学第一周的2月25日上午,连上了4节课后,接到了马上去刘校长办公室开会的*,我和吴凌老师顾不得吃午饭,匆忙赶过去。踏进校长办公室,发现除刘校长外,时任常务副校长翟小宁(现人大附中校长)、初中主管副校长以及两位年级组长也在,办公室里气氛肃然。

见我进来,刘校长递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某班家长写给刘校长的来信,共有十几封,集中反映的是我语文课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本讲得太粗,有的课文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学。

2、课堂时间本应用来学习课文,可是老师却让孩子去学古今名联、唐宋诗词、寓言故事,占用了学习课文时间。

3、老师很少布置课下作业,对《语文阅读和训练》之类的语文练习册几乎不做处理。

4、老师对应试教育不重视,不仅不讲答题技巧方法,还向孩子灌输“不要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

5、老师让孩子读《红岩》《四世同堂》这些红色经典,为什么让孩子读这些书?

6、《狼图腾》《平凡的世界》不是考试范围,对提高分数没有帮助,如果读这些书影响了考试成绩,谁负责?

7、“名师”也不等于什么都行,如果没有初中教学经验和中考经验,就不适合初中教学。

8、强烈要求调整现任语文老师,改由具有丰富初中教学经验和中考经验的语文老师任教。

话虽不多,但字里行间*味十足,很有一种剑拔弩张、不善罢甘休的架势。

就怎样妥善处理这次家长告状事件,刘校长和大家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先争取做通家长的工作,尽量不调整老师工作。

“你有什么想法吗?”刘校长问我,一脸关切。

“没有。”我平静地回答。

嘴上说没有“想法”,其实心里想法很复杂。

从教30年来,我见过太多心智很高的孩子,终日被囚禁在课本的蚕茧中,不知课本之“茧”外有无限广阔的大地蓝天。

而就语文教育而言,读书即语文,语文即读书。教育本来是用于开启智慧、提升生命的,可是,十几年的枯守课本,不去读书,让教育走向了反面,把聪明的孩子教笨。一路学下来,不仅不会读书,不会写作,而且有不少孩子连人格都出现问题,成了情感苍白的贫血人,精神缺钙的软骨人,认识低幼的侏儒人,食不果腹的空壳人,颠三倒四的乱麻人,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疯狂刷题的纸篓人,钻牛角尖的偏执人……

30年的高中教师生涯,我的主要精力几乎全部围绕着高考。这充其量只能算作“应试教育”,而不是“教育”,因为不读书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从这点上说,自己这个所谓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其实从未做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去教六年级,可以引领学生读书,让我有了第一次真正做教育的机会……

然而自己的一腔热诚,却遭遇兜头一瓢冷水。

记得看过一则有关大象的故事。

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被栓在一根木桩上,身单力薄的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桩。这时候,给小象换一根比较小的木桩,它仍无法挣脱。再过一阵子,又给小象换一根更小的、依然无法挣脱的木桩。

久而久之,在小象思维里,就会生成一个结论:“凡是木桩形状的东西,都是我不能挣脱的”。

当小象的结论成形之后,即使用一根最小的木桩系住它,小象也不会逃走了。当小象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桩束缚时,由于自由的企图已经失去,即使形状像木桩的小木棒,也能使力量无穷的大象屈服,让它们不再向往辽阔的草原,无边的蓝天,无限美妙的大自然。

由小象的故事,我想到了语文学习。

几十年来,我们的学生多像那头小象啊!他们自小被拴在语文课本的“小木桩”上,每个学期换一根。十多年一根根“小木桩”换下来,被“拴着”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孩子们不仅失去了挣脱小木桩的能力,更失去了挣脱小木桩的愿望。一旦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成为家长,他们便开始用小木桩来“规范”自己的孩子。在不少家长的眼里,语文就是语文课本,语文课本就是语文,只有学习课本才是天经地义的,离开课本去读名著就是离经叛道。

很多家长不懂得“语文学习应该以整本书的阅读为主,以单篇课文学习为辅”(叶圣陶);不懂得语文学习应该以世界为课本,而不能以课本为世界的道理;不懂得如果不挣脱“小木桩”的束缚去大量读书,孩子的视野就会狭窄,情志就会苍白,精神就会软骨,心智就会萎缩,头脑就会乏氧,心灵就会沙化……到头来,不仅学不好语文,而且不能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终身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几十年来,“小象”的悲剧不断上演,然而,一旦有人想要拔出那棵木桩,便会引起轩然*。

思绪纷飞,夜不能寐,于是我挥笔疾书写作一封长信,第二天一早把信交给了校长秘书。

致刘校、翟校的一封信 那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整个校园生机勃勃,祥和宁静。

然而,在会议室里,却是一片紧张压抑……为解决家长告状问题,人大附中专门召集了一次家长会。

2011年3月2日下午,会议室挤满了参加家长会的人群。对于我的课,家长褒贬不同,形成两派:一方高度肯定,坚决主张“留”;一方极力否定,强烈要求“换”,甚至向学校“叫板”,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

两点整,刘校长宣布“开会”。请翟小宁校长读于树泉老师的信。

尊敬的刘校、翟校:

您好!

我觉得,对学生来说,读书,尤其是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也是心智成长的至途。它不仅决定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为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其精神品质的形成,最终对其毕生事业发挥影响。但是,小学阶段,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读书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已经无暇他顾。所以我觉得,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在初中,尤其初一初二。一旦在初中阶段没有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因为,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想读书,不去读书,不会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

二十几年的高三教学中发现,由于经典阅读的缺失,每每遇到成批这样的学生,他们头脑相当聪明,理科优势相当明显,但在语文学科方面千疮百孔,提升起来举步维艰,学生本人无可奈何,语文老师也一筹莫展。不仅如此,经典阅读的缺失,还导致不少孩子人文素养的严重欠缺和人格面貌的严重欹斜,譬如情感苍白,精神疲弱,价值偏斜,认识低俗,行为偏执等等,这些必将给他们的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依据刘校长的“涵养大家气象、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上学期到初中接课之初,我们便为孩子自编了校本教材《五个一百》,其中包括名联100副,名诗100首,名言100句,古代寓言故事100则,带领学生去读去背,为学生打开视野,增加人文积淀。另外,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仅仅短短的一个学期,学生已经读了《红岩》《狼图腾》《林海雪原》《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的葬礼》《保卫延安》《血色黄昏》《决战朝鲜》等多部名著。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被充分调动出来,经典阅读的热情空前高涨,心智水平和精神品质明显提升。几个月的时间,在文学名著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上,初一的孩子已远远超过全国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

初一初二是孩子读书最为宝贵的时期,两年的时间一闪即逝。我决计抓住孩子这个读书的黄金时期,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经典阅读,努力打开视野,同时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力争读写结合,双获丰收。在阅读内容方面,除了古诗词对联、文学名著外,还打算引导孩子走进时政、经济、科普、文化、史哲、名人传记等文化经典,为他们放大人生格局、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我首先想让孩子走进史传文学。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青年一代对历史的集体失忆是非常危险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古往今来,读史的重要性被人们一再强调,而文史不分家是语文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我想让孩子既读中外历史,又读古今历史,尤其是反映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历程的“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既是文学,又是历史,读这些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说难以估量。我会把《红岩》《长征》《四世同堂》《南京大屠杀》《*诗词》等作品推荐给孩子,读这些作品,有利于孩子铭记历史,砥砺志向,锻造精神,开阔胸襟,深邃眼光,熔铸品格,放大人生格局,增加孩子的民族使命感。

我想让孩子们走进优秀当代作品。

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的葬礼》,到获得其他奖项的《狼图腾》《补天裂》,一切值得读、应该读的作品都是孩子宝贵的精神食粮。陕北高原一片荒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窑洞简陋,衣服破烂,但《平凡的世界》的真善美却带给孩子刻骨铭心的感动,这就该是孩子阅读的重点作品。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滋养、精神洗礼的过程。

我还想让孩子尽量关注一些时政、经济类作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阅读《现代化的陷阱》,他们能体会“有良心的”经济学者*直面现实的勇气;阅读《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他们能感受作者江涌那炽热的民族情怀,这样,孩子从小就会在心里平添几分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我也想让孩子们走进传记文学。比如《鲁迅传》《*传》《林肯传》《贝多芬传》《居里夫人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去砥砺志向,磨练意志,感受伟大,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种子。

我也想让孩子们陆续走进世界文学名著。从《牛虻》《简爱》《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作品中,去品读亚瑟的坚强,简·爱的尊严,梭罗的澄静,保尔的不屈,冉·阿让的善良,从而开启心智,提升人格。

我想让孩子尽可能地张开心灵的眼睛,穿越时空,去拥抱无限广阔的蓝天。既走近孔孟老庄与古典四大名著,也翻开周国平的《人生演讲录》,王开玲的《精神明亮的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从中拓宽视野,感受哲理,品悟人生。

我还想让孩子继续吟诵千锤百炼的唐宋诗词,脍炙人口的名人楹联,同时,又不停留在一般的吟诵层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美妙诗句令人神往,但青山、绿水、飞瀑、流泉的醉人美景今已不在。环境在污染,矿藏在透支,水源在枯竭,土地在沙化……让孩子从小懂得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懂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源的无限丰富性,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限制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是应该把它融进海洋,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五官开放、神驰八极,去拥抱整个世界。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现象一直让世人关注。有人用一个绕口令来形容钱家的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在中国,除了“三钱”外,人们熟知的还有钱穆、钱钟书、钱玄同等人。著名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钱”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钱家人才荟萃原因何在呢,《钱氏家训》揭示了个中奥秘。

1、道德修为: “孝于家” “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2、人文积淀:子孙虽愚,诗书必读。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钱氏家训》这种对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读书积累的重视,显示了钱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眼光多么地富有远见。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松树的种子,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基因。但是,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杯子里,它就很难生根发芽;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花盆里,它至多长成盆景;如果让这颗种子植根大地,去充分汲取水分营养、沐浴日月光华,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孩子走进名著,博览群书,去饱*神的“水分”“营养”和“阳光”,就是在为长成参天大树储备丰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们禁锢在语文教科书的“杯子”和“花盆”里,无异于蜗牛角上比拳脚,小水沟中赛龙舟,在狭小地盘上,永远演不出威武雄壮的剧来。

真希望人大附中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人大附中名校气派的道路——不靠繁重的作业,不靠频繁的统练,不靠时间精力的苦耗,不靠反反复复的低水平的知识技能检测,而是真正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注入生命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读书引领,从而达至一种理想的语文教育境界。同时,若所有学科皆然,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人大附中教育理念的辉映下,我们培养的孩子一个个将展现出大家气象,他们学业优异,视野开阔,人格高尚,气概不凡。他们既有家国精神、民族情怀,又有天下眼光,世界胸襟。在未来的日子,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他们将逐渐崭露头角,不仅撑起共和国的蓝天,而且活跃在广阔的世界舞台。

然而,中考毕竟是无法绕开的坎儿。关于中考,我的想法是:初一初二,先侧重抓好高质量的经典阅读,为孩子筑实语文学习的根基,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初三则集中精力应对中考。基于此,上一学期,我对教材大胆取舍,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学生们收获颇丰。我觉得,有了初一初二的大量的读写积累,面对中考,孩子们将会居高临下,举重若轻。有的家长也认为:广泛的经典阅读,不仅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利,对中考以及未来的高考也有利,而且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为读书实实在在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一个学期的读书引领中发现,孩子们的求知愿望强烈,读书兴趣浓厚,生命能量强大,学习潜力无限,心智成长很快。如果把这样一群富有天赋的孩子封闭在狭*仄的课本蚕茧里,为了中考的一分半分,不厌其详地进行知识讲解,不厌其烦地进行检测训练,而不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教他们破茧而出的努力和练羽蓝天本领上,就育人而言,这是多么的浅见功利;对孩子而言,这是何等的生命浪费;对社会而言,又是多么令人痛惜的宝贵民族智能资源的虚掷。而这,又怎能不让钱学森发出“新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的叹惋?

以上所谈难免不妥,诚请校长批评指正。

即颂

春安!

于树泉

接近半个小时,信读完了,会议室里仿佛凝固了一般,静得人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

“今天,我想说说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刘校长的声音破空而来。

“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真本事是会自学,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读书,多读书,能写得一手好字,又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什么中国学生竞赛奖牌一大堆,到最后却比不过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外国名校重视读书、写作,而中国学生读书少,没底气。于老师带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孩子们未来发展的短板问题。”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学校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把于老师从高三把关教师下调到初一,至今高三语文组还五次三番地找我往回要于老师。正好,你们要求换老师,现在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

说到这儿,不少家长举手发言、表态,要求校长改变撤换老师的决定。

至此,一场家长“告状”风波终于止息。

接下来的日子,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全组老师齐心协力,大力推进名著阅读活动,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三年下来,孩子们人均读书达30部,阅读量近千万字;人写读书笔记两万多字。2013年中考时,该班取得海淀区最好语文成绩,周展平同学考取中考状元,语文118分,作文满分;2016年高考,周展平又考取北京市理科状元,语文141分,作文满分。

下面是周展平发给老师的一封短信:

语文学习尤其要重视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同时,一定要把读写结合起来,在读书笔记中记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面对读写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改革,如果没有读书积累,我很难在中、高考中分别获得作文满分以及总分118分和141分的好成绩;而如果没有这个成绩,就不会成就我的‘双状元’梦想。永远感谢老师的读书引领,这将使我受益终生!

编辑推荐
    中国中学第一牛校-人大附中系列校的最全信息都在这里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特级教师于树泉: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特级教师于树泉:人大附中开展名著阅读让我成为“被告””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