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育资讯 >正文

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更新:2020年02月24日 14:38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隔代教育利弊及对策

 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祖辈们有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加上他们有爱心、有耐心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成为培养孩子的不二人选,同时也由于祖辈们思想、观念、方法等落后等因素也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不利一面。所以,课外辅导网小学家教班老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儿童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1、祖辈有更为丰裕的时间和经验
  祖辈亲眼目睹并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对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因此积累了许多育儿的经验。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给父母心理上一种支持。
  年轻的父母养育孩子都是新手,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并且工作时间长,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祖辈能一定的经验,并且大多数的祖辈们有充足的时间,在家带孩子,让年轻的父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奋斗他们的事业。
  2、祖辈有更为祥和的平整心态
  教育孩子是一件耐心活,祖辈撇开外界的竞争压力,心平气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相对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对幼儿没有一定的耐心,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较大,对待孩子容易毛躁、发脾气,不能理性教育孩子。
  3、祖辈更具培养孩子的高心智
  孩子喜欢奇思妙想,祖辈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对孩子的创造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年轻的父母能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一些育儿知识,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就往孩子身上套,对孩子的期望太大,却妨碍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如:我班的蕊蕊小朋友,从小就是由奶奶带大的,妈妈生她的时候,还年轻,并且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没有充足的时间带孩子,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生活,直到上幼儿园奶奶才带孩子回到爸妈身边生活。奶奶告诉我,一开始孩子的妈妈也尝试自己带孩子,但是没有几个月,爸爸妈妈的生活就变得很不规律,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整天只能围着孩子转,无法上班,教育孩子也没有经验,孩子有的时候吵闹,爸爸妈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到最后还是只能让奶奶来带孩子。现在孩子很懂事,能为奶奶做很多小事情,在学校的时候,她常常能很主动的帮助他人,和其他幼儿很相处的很愉快。
  二、儿童隔代教育的弊端因素
  1、祖辈思想观念陈旧,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识面窄。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约束孩子的思维,妨碍孩子的个性发展。
  父母接触面广,了解更多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尝试,能选择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发展孩子的个性。
  2、影响孩子心理,产生某些心理问题
  孩子长期与祖辈在一起,模仿着祖辈的一些言行举止,往往会产生心理老年化、性格怪异化、社交恐惧化的特点。
  年轻父母的接受能力强,适应社会的变化节奏,能给孩子带来“新鲜”的知识,让孩子有一定社会交际能力。
  3、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
  有句话叫做“隔代惯”,是一种重养轻教的表现。祖辈给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忽略对孩子人格素质、探索能力、责任心、德育等方面的教育。阻碍孩子的成长需要。
  父母能理智的处理孩子“过分”的要求,知道什么东西适合孩子,什么东西不适合孩子,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需要。
  如:我们班的魏弘轩,奶奶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孩子在家的时候很任性,奶奶几乎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使得孩子的生活能力较差,独立性不强,在学校的时候很娇弱,动手能力较差。在饮食方面孩子挑食很严重,米饭吃得很少,不喜爱吃蔬菜,容易生病,常常都是上三天休息四天。和孩子奶奶交流的时候,她就觉得孩子只要吃他喜欢吃的就足够了。
  三、扬长避短,打造新型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利弊有因。关键是如何发挥好隔代教育的作用,扬长避短,因此打造新型的隔代教育,运用正确的对策势在必行。
  1、祖父辈要加强对孩子教育的主辅意识
  *曾说过:人多好办事。一个孩子调动了全家,那么这个孩子得到的照顾是能充分体现出来的。但是,人多矛盾也多,每个家长都有教育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到底实施谁的方案好就成了大家互争的话题。有这样一个例子:娴娴的爸爸妈妈在外工作,非常忙,因此从乡下接来娴娴的奶奶,让奶奶来照顾娴娴,奶奶对娴娴疼爱有加,什么事都不让娴娴做,穿衣、穿鞋、喂饭、把尿……全都是奶奶一人揽下。久而久之,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了娴娴的自理能力要比其他小朋友差很多,就联系了娴娴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得知这一情况,万分焦急,他们的想法是:不能再让奶奶这样带孩子了,但是怎么处理呢?是告诉奶奶不要再继续娇惯孩子了,还是请奶奶回乡下去。一时间他们陷入两难,最后爸爸鼓起勇气,委婉地对奶奶说明了一切,奶奶一开始很吃惊,也有点生气,但是后来全家一起观察了娴娴之后,奶奶才发现娴娴确实在自理能力上有所缺陷。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多教育娴娴,长此以来,娴娴的能力上去了,奶奶也只是从旁辅助一下娴娴。
  由此看出,父母发现隔代问题的弊端并不难,难在如何处理。当父母与老人发生矛盾时,父母要都先出来摆明利害关系,承担主要责任,让老人意识到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因此,坚持教育孩子的原则——以父母为主,老人从辅。
  2、祖父辈要加强对孩子科学的教育理念
  常常能听到老一辈对小辈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老人教育孩子靠的是经验,而父母教育孩子靠的是科学知识。这一矛盾又激起了隔代教育的分歧。有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因工作繁忙,就将倩倩交付给老人照顾一段时间,老人为了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在照顾倩倩的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至。有一次,老人为了怕倩倩着凉,就给倩倩多加了两件衣服,可是一到中午,天气就热起来了,倩倩额头都出了汗,行动也非常不方便。正好,父母回来探访,看见倩倩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忙帮她脱去两件衣服。引来老人对此举动的不满。按老人的逻辑:这样一下子脱去衣服孩子是要感冒的。而父母认为:孩子失去了伸展四肢的锻炼,更何况养育孩子还是要带三分饥与寒的。为此,双方都坐下来心平气和说明了自己的原因,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教育的观念却各有千秋。
  由此看出,达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着实重要。老人和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彼此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交集,老人适当的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父母要多积累一些情感经验,互相融合起来,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
  3、父母要积极参与教育孩子的亲子活动
  父母在外打拼,压力如山。因此不得不牺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换来事业上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宁愿和老人在一起也不愿和父母在一起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小西本来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忙于事业没空来照料,小西经常一个人在家玩玩具,变得沉默寡言。后来小西被送到奶奶家抚养一段时间,奶奶村上的小孩比较多,小西一开始挺害怕接触人的,后来时间久了,小西同村上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小西因此也开朗了起来。父母来接小西的时候,小西居然不想回去,因为待在奶奶这非常快乐。
  4、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学会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比一手包办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要爱得适度,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加强对孩子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不要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5、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祖辈们之间要多聚集时间交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祖辈应多与孩子父母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寻求教育孩子的正确;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由此看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实在太少了,孩子尽管在父母的怀抱里,可是感觉不到温暖和快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亲子班,让孩子的父母抽出一点时间,亲自来体验和孩子的互动环节,让更多的父母去发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发挥创造。在平时组织亲子活动,在父母带孩子一起出去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让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个性,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学校老师每周找一篇保教文章,和家长一起学校,建立QQ群,家长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育儿方法,沟通育儿方式。
  总之,隔代教育需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让祖孙三代之间有沟通的桥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隔代教育的伟大价值。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隔代教育的问题的总结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