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高考资讯 >正文

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哪里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

更新:2023年07月22日 19:36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哪里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哪里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

GCT是怎么回事?好不好考?和考研一样吗?

国务院学位办[2005]36号《关于200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联考科目为:硕旦袜郑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 ,以下简称 “GCT” )。
GCT的报考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
3.工作业绩突出。
有些学校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同样有些学校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GCT考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0月的第3周左右,报名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6-8月。成绩公布一般是在来年的1月,接下来的2月-3月是录取和开学时间。
GCT成绩有效期二年,如果成绩达到上线分数,可以选择当年入学或来年入学,来年入学不需要再参加统一的GCT考试。
“GCT”考试的前身为“GCT-ME”(Graduate Candidate Test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考试,它是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
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和外语运用能力测试
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旨在以语文为工具,测试考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模颂达能力。
通过考生对字、词、句、篇的阅读与理解,考察其掌握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知识的能力。
数学基础能力测试,旨在考察考生所具有的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测试,旨在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运用给出的信息和已掌握的综合知识,通过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过程,引出概念、寻求规律,对事物间关系或事件的走向趋势作出合理判断与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外语运用能力测试,旨在考察考生所具备的实际外语水平、外语阅读能力和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外语词汇量、语法、阅读、理解、日常口语等内容的测试,了解考生使用外语的综合能力。
“GCT”试题知识面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门类。通过给出的试题,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
“GCT”试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含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正误辩识、情景分析、数理解题、逻辑推理等。答题形式为选择、填空等。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要求从四个给定答案中选择一项正确答案填入题目所列空缺处,使试题内容完整。考生须从每道试题所列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所选答案均为A或B、C、D的答卷,一律视为废卷。
“GCT”试卷满分400分,共四部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GCT”为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其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GCT”成绩为各个高等学校在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时提供一个依据,不规定全国统一的“GCT”合格分数线。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考生应达到的“GCT-ME”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并对合乎标准的考生进行综合测试,综合测试包括是专业笔试和面试等各种形式,学校根据综合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GCT常见问题:
1.无学士学位能否报考:无学位,是指没有学士学位,以大学本科学历报考GCT的同学,没拿到学位原因无非是没过英语或者补考太多,也有因学习年限超过规定(自考一般要求4年毕业)丧失申好链请资格等等。无学位的劣势反映在GCT考试中,是面临录取比例的限制。
录取限额:每年招收无学位的考生不超过10%的限额(其他专业硕士限额不同),即如果某校招100名,那么其中无学位的同学只能招收10名。学校在录取时一般是把有学位和无学位分开从高到低录取的。
2.GCT成绩百分位:比如2005年GCT成绩为230分,它的百分位为72%,这表示在100名考生中,有72人的成绩比你低(不含缺考)。2005年报考工程硕士的共有67107人,GCT全国平均分为208.7(百分位50.7%),2004年GCT平均分为212(百分位50.7%),你可以通过百分位推算出自己的成绩在全国的位置。很多学校2004年录取线190分(百分位28.1%)、2005年录取线188分(百分位30.3%),由此可以猜测2006年有学位的录取线也应该在30%以上(国家学位办2005年文件中规定高校如果招收百分位处于30%以下的考生必须出具书面说明)。从近两年某高校无学位分数线来看(2004年210分,百分位为48%;2005年230分,百分位为72.3%),无学位与有学位(2004年190分,2005年190分)之间的分差(2004年20分,2005年40分)有逐渐扩大之势,而报考的人数也在增加(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全国共有21.7万余人报考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报名人数与去年相比增加近4万人。其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达7.8万余人。首次启动的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报名人数分别是2690人、4126人和1033人),因此没有学士学位的考友们至少要多考40分以上才有保障。(注:各专业硕士的百分位是分类别单列计算的)
3.GCT考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GCT考试考的是综合能力,靠死记硬背去准备是根本没用的,出题很灵活,题目本身不象考研那样难,但对时间和反应速度的要求远高于考研。
重点是快速反应能力,这是考试的关键所在。很多考生考试的感受是,就是觉得题目太多,做也做不完,感觉就像在抢着捡分,选一个答案就能拿两分。
多数考生感觉就是来不及做,其实GCT考的是做题的速度。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即使不复习,很多考生拿个300来分都没问题。对考生来说,关键是时间不够用。因此,某种意义上比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残酷。所以辅导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名师的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这个考试也有投机取巧的技巧,比如一般院校的过关线220分就够了,给大家算一个帐,x+(400-x)*0.25=220,就是说你只要确定能做对160分,其余的题闭着眼睛全蒙同一个答案,也有四分之一的正确率,总分也就够220分了,这也就是客观题的漏洞。但从这个意义上,GCT考试也是不难的,实际上真正做对的只要40%,就可以基本过关了。
4.在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GCT形式是否合理?
GCT考试的来由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蓬勃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2001年底国家成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研究小组,在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我国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新办法。
所谓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实际上主要参照美国举办的GRE标准化考试的例行模式和评估办法,引进并确立了GCT考试,作为以后工程硕士(包括其他专业硕士)的过关考试。
国务院学位办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研究小组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两段制考试录取办法,定于2003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经实行了4年。
从实践的情况看,GCT考试是成功的,从考试情况看,GCT考试和国内其他同类考试相比,考场纪律好转,考务效率提高;从录取情况看,录取实际结果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选拔期望相一致。GCT考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GCT考试内容是比较合理的,语文、数学、逻辑和外语四大部分都是考的综合基本素质和某些常识性的东西,GCT试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试题知识面覆盖广泛,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理论上,这种选拔方式比其他同类考试合理,当然,由于GCT是新生事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由于几年来GCT考试的成功实行,继2003年GCT作为工程硕士的入学资格考试后,2004年适用范围除工程硕士外,还增加了农业推广和兽医专业硕士;05、06年相继增加了风景园林硕士,高校教师硕士等,07年新增加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总的趋势逐年增加。
5.GCT复习备考的整体思路?
(1)使用权威的复习参考资料是基础。当然,有时间的话参加权威的考前辅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逻辑科目,一是以前没学过,二是这科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确实非常重要。
(2)不能轻视任何一科,也不必过分追求任何一科,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3)考前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必要的。必须限定时间作完题目,能否按时完成对考试的成败尤为重要。考前模拟实战训练非常重要,一定要控制在3小时内做完4科的模拟试题,从中把握考试的节奏,因为每个考生这4科的基础不一样,通过模拟训练,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方案,从而来确定自己现场考试的时间分配策略。
(4)同时特别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忽略考场中的科目顺序安排,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心理特点安排好所答的科目顺利,而不至于上考场发懵。先做哪一科,后做哪一科应该有个策略上的考虑。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把握好考试时间的分布,合理分配时间,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就一定能有机会拿高分。
无学士学位的如何报考工程硕士?
工程硕士在招生对于学士学位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个要求主要是体现在录取比例上的区别,这里希望能帮助您去更多的了解无学位时在报考工程硕士GCT时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无学位:是指没有学士学位,以大学本科学历报考GCT的同学,没拿到学位原因无非是没过英语或者补考太多,也有因学习年限超过规定(自考一般要求4年毕业)丧失申请资格等等。无学位的劣势反映在GCT考试中,是面临录取比例的限制。
录取限额:工程硕士每年招收无学位的考生不超过10%的限额(其他专业硕士限额不同),即如果某校招100名,那么其中无学位的同学只能招收10名。学校在录取时一般是把有学位和无学位分开从高到低录取的。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怎样?就业前景如何?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material,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好正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①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  ②高分子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前者指蚕丝、棉、麻、毛等。后者是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原料,经过纺丝和后处理制得。纤维的次价力大、形变能力小、模量高,一般为结晶聚合物。  ③塑料是以合成树脂或化学改性的天然高分子为主要成分,再加入填料、增塑剂和其他添加剂制得。其分子间次价力、模量和形变量等介于橡胶和纤维之间。通常按合成树脂的特性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按用途又分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④高分子胶粘剂是以合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制成的胶粘材料。分为天然和合成胶粘剂两种。应用较多的是合成胶粘剂。  ⑤高分子涂料是以聚合物为主要成膜物质,添加溶剂和各种添加剂制得。根据成膜物质不同,分为油脂涂料、天然树脂涂料和合成树脂涂料。⑥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添加各种增强材料制得的一种复合材料。它综合了原有材料的性能特点,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材料设计。   高分子材料按用途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用途又分为普通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除具有聚合物的一般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热性能外,还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传递和储存等特殊功能。已实用的有高分子信息转换材料、高分子透明材料、高分子模拟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形状记忆材料和医用、药用高分子材料等。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性,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很多天然材料通常是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如天然橡胶、棉花、人体器官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纤维、塑料和橡胶等也是如此。一般称在生活型冲中大量采用的,已经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的高分子为通用高分子材料,称具有特殊用途与功能的为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加工  高分子材料在加工之前,要先进行合成,把单体合成为聚合物进行造粒,然后才进行熔融加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这其中引发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偶氮引发剂和过氧类引发剂都是常用的引发剂,高分子材料助剂往往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也有很明显的作用。  加工工艺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不是单纯的物理过程,而是决定高分子材料最终结构和性能的重要环节。除胶粘剂、涂料一般无需加工成形而可直接使用外、橡胶、纤维、塑料等通常须用相应的成形方法加工成制品。一般塑料制品常用的成形方法有挤出、注射、压延、吹塑、模压或传递模塑等友租悔。橡胶制品有塑炼、混炼、压延或挤出等成形工序。纤维有纺丝溶体制备、纤维成形和卷绕、后处理、初生纤维的拉伸和热定型等。  在成型过程中,聚合物有可能受温度、压强、应力及作用时间等变化的影响,导致高分子降解、交联以及其他化学反应,使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加工过程不仅决定高分子材料制品的外观形状和质量,而且对材料超分子结构和织态结构甚至链结构有重要影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2.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3.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
5.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6.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成型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开设院校:清华大学 深圳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天津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大连轻工业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南京化工大学 扬州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青岛化工学院 济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大学 聊城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湖北工学院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长春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华北工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南昌大学 烟台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 中南林学院 新疆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学院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原名甘肃工业大学)等
学校按地区分布
【北京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
【天津市】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
【辽宁省】大连轻工业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
【吉林省】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苏省】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浙江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省】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 聊城大学
【河南省】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省】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长江大学
【湖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衡阳师范学院
【广东省】深圳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茂名学院、中山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工学院
【海南省】海南大学
【四川省】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学院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省】兰州理工大学
【新疆*尔自治区】新疆大学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的机械、电子冶金、能源、电力、通讯、石油化工等行业部门从事新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究、设计、开发与*、材料的性能测试及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 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 了解材料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物理学。 4、主要课程 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学等。 5、实践教学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理学或工学学士。 8、相关专业 材料化学、物理学。 9、原专业名 材料物理、矿物岩石材料。 二、专业综合介绍 材料物理(Material Physics)专业,一般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下辖的专业之一。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是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尤其是微观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能基本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物理本质。 材料物理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材料支撑着人类文明。很多人觉得新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界,不过任何技术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还是材料,这一重要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无法改变,而且必将越来越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正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在颇为流行的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电子材料、信息材料,大部分都是材料的物理性能在各特殊领域的应用。比如纳米材料,可以说就是纳米尺度下的材料物理学。材料物理专业所研究的磁学及光学性质在信息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是现代半导体、微电子、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理论及应用基础。因此,随着材料产业以及信息产业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材料物理专业也必将迎来自己的辉煌。 本专业由名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内容以材料学、物理学两方面为重点。物理学中的力、热、光、声均在此专业有广泛应用,当然侧重点还与将来个人的研究方向有关。比如说:对于研究信息材料磁存储技术的,铁磁学是中心课程,但是力学、电学、热学多少也要有所涉及。原子物理、固体物理、晶体学、X光技术、电子显微分析等课程也是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这门专业主要偏重高中课程对应的物理,比较适合那些对微观结构和理论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在测量微观结构的时候,X光技术、电子显微技术(高倍电子显微镜)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辐射问题,当然,并不是很普遍而且剂量非常低。随着技术的进步,辐射问题应该降低直至完全消除。 总体来说,材料物理专业并不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不过其中的一些方向,如纳米材料、高倍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材料还是相当热。国内院校中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些方面较为出色。 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面临的几种选择中,出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度比那些热门专业小得多。考研的话,除了上述较好的学校之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相关研究所可以考虑。就业方面,几个热门方向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是以研究工作居多。作为其他产业的基础,本专业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想一下子就赚大钱暴富成比尔·盖茨,恐怕也不可能。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必将大幅度改善。因此,选择本专业其实是在选择自己的未来。 材料物理专业代码:071301。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材料物理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结合的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从事各种材料的设计、研究、生产、使用,材料性能改进,开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人才。 材料物理的前身是金属物理,国家很重视材料学科,建国后建立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时期,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材料学科,有些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冶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目前,材料物理学科在各理工类院校都有相关的系,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材料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形式各异。根据材料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材料又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融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是材料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如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聚合物混凝土、薄膜材料在玻璃深加工上的应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用于水泥砂浆的改性和对陶瓷工艺的改进等等。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学科门类、培养层次最齐全的材料系之一。目前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3个博士点(其中半导体材料是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很多学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8年,由原金属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科学专业、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及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建而成。本科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一个专业,含材料物理、金属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等五个学科培养方向。 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基础不同,因此建立的材料物理专业或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偏重点也不同。例如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长期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设置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根据学院特点,按照国家教委引导性专业目录,自1997年起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因为这个学院是隶属建委系统的,所以主要培养为城乡建设服务的人才,材料的专业教育就以建筑材料为主,没有简单地套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已合并成为武汉理工大学),或化工类、冶金类院校材料专业的做法,而办出自己材料专业的特色。 这就说明了同样是材料物理专业,由于学校之间基础的差异及其背景的不同,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清华大学建设“先进材料研究开放实验室”,作为推动材料物理研究的一笔投入,带动材料物理研究。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已纳入很多高校“211工程”的重点学科群规划。以培养全面掌握材料科学和工程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材料物理专业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不断地开发出具有优异物理性能的先进材料,其中复合材料是一个主要方向。这些都反映了培养仅掌握单一材料、窄口径专业的人才是不能适应当前特别是未来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 四、专业就业数据分析 五、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材料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具有很强的物理、化学、数学理论水平,以及较高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操作复杂仪器设备的能力,素质比较全面,所以,能够在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军工、航空航天、仪表等部门从事材料的生产、研究和开发,或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进一步培养成为高级材料科学研究人才。 从事材料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这随着材料事业的发展有所不同。在七八十年代,有些学校,例如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主要培养从事硅酸盐材料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了有关工厂,对加强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提高技术人员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天津市和与外省市交换培养的学生所在地材料生产厂技术力量趋于饱和,这方面人才需求量有了变化,现在在建筑行业从事材料应用、检测及材料管理工作的只占一半左右。 现代工业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例如钢铁大型企业、飞机*业、汽车*业等等,都需要精密的材料技术。本专业毕业生一般都能有1∶1.2以上的比例,根据各院校的情况具体而定。材料物理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适应性比较强,有就业“万金油”的美誉。 材料物理专业乃至整个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很多高校建立材料专业的背景不同,兼之材料科学作为专业名称提出来,又不是很长时间的事情,造成很多就业单位不了解这个专业的人才究竟是做什么的。所以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澄清自己更细致的研究方向,比如,研究电子材料的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则可以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学生,则可以考虑到与有机分子化工有关的领域求职。 目前,随着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日益提高,各个三资企业对材料物理专业的需求也开始增多。例如,杜邦、Motorola、宝洁等公司,每年都需要材料物理相关方向的人才到其研究发展中心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随着材料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应用,材料产业的逐渐形成,材料物理专业的毕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正在逐渐拓宽。21世纪,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枯竭,世界各国都正在致力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各种环境替代性材料正在被研制出来。新的替代材料,以其低廉的成本,良好的性能,正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获得了非常客观的效益。 虽然材料行业在当前形势下还处于低谷,但是结合以往的就业趋势,该专业就业前景美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选择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一定不要被暂时的局面所震慑。就像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材料产业将成为本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个行业前途无限。 六、专业院校分布(部分)黑龙江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山西大学 上海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燕山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总的来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很不错的专业,是现在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

想学电商运营去哪学好?

想学电商运营可以去杭州或则深圳的那边学,那边是电商比较达的集中地,电商学到的东西会比较多,有时也要懂里德助手去运营管理,提高一下 工作效率 。学电商运营河南云和数据云和数据公司,作为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的紧缺、核心IT人才 生态服务 国家级 高新技术企业 ,专注IT职业教育、云计算、大数据 、电子商务、跨境贸易、 网络安全 、AI、VR等领域研究与服务,先后投资镇判建设郑州、深圳、西安、加拿大四大分中心,下设云和教育、云和技术宴丛、云和服务、云和国际四大事业部。
学习设计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培养学习的兴趣很关键,最好在学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点击测试我适不适合学设御祥改计
如果没有特定的选择,建议选择天琥教育。天琥全国连锁校区遍布: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宁、长沙、赣州、重庆、西安、昆明、南京、成都、南昌、太原、厦门、石家庄、青岛、郑州、杭州、佛山、福州、合肥、苏州、兰州、天津、济南、海口、贵阳、东莞等全国各大省市。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吕志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棚掘燃吕志涛东南大学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丁大钧_(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链虚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_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_2001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散蚂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_1956年8月生_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_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有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23万人。
院系设置
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70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学位440余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86人次。
中国工程院吕志涛院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荣誉会长、前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卢秋田、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吴知行教授、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林连连博士、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邢婉丽教授、渤海大学副校长兼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励建荣教授、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统计信息学系暨应用统计所博士生导师、商学研究所所长兼创新育成中心主任、中华资料采矿协会理事长谢邦昌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生化研究室主任周捷博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电子技术大学副校长弗拉基米尔·巴甫洛夫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分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工程学院JayN.MEEGODA教授、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荣桂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茅献彪教授分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徐州工程学院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
江苏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________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徐州工程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项、成果奖82项,新增各类授权专利849项。
教学建设
2011-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3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7项、省级项目206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和国家级奖项850项,包括“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优胜提名奖等高层次奖项;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并建有分中心12个;与徐州市泉山区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徐州2.5产业园),打造徐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获批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________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园文化
校训
格物致知,敬业乐群
校风
勤奋守纪求实创新_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哪里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哪里 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