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西安欧亚学院开放之声Vol.01|王艳:放下“天生骄傲”,构建校企“共同体” 文化传媒学院国际名师讲座首场开讲:在探讨游戏中思考学习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西安欧亚学院开放之声Vol.01|王艳:放下“天生骄傲”,构建校企“共同体”
在开放办学的道路上,每一位师生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与贡献者。西安欧亚学院建校27周年系列活动即将启幕,官微特开设“开放之声”专栏,以师生个体的视角与亲身经历,窥见学校在开放办学之路上所做的探索、努力与成果。
首篇我们邀请到西安欧亚学院校长助理、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艳,听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诉说自己与欧亚的故事。
王艳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开放”的认知,源于一次外出考察。
2012年,她随学校一同前往台湾学习交流,8天时间走访了10所院校,当地的老师们热情地向他们展示学生们的学术海报、学校自己酿的啤酒、做的布丁,分享自己如何研发有机肥料种出无公害的茶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蜡染,怎样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解决企业问题、参加外界活动……
△当地学生和基金会联合,正在进行义工活动
从来没想过大学和社会能如此的‘近’,老师还能这么当!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教育是件特别伟大的事,我们应该开放心态,和外界主动交流起来,将有益的要素尽可能多地吸纳进来,一定大有作为!
犹如“精神洗礼”一般,此次考察打破了她对大学的刻板印象,开始主动、深入地思考大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身为老师的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
△此次之行,最令王艳印象深刻的是朝阳科技大学
随着学校“应用型”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她当时所在的金融学院喊出了那句内部广为流传的口号——“走出东门外,伴随企业一起成长”,昔日的疑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为此,学院基于自身需求,建立精准化校企合作模式:
“分层分类”校企合作模式
-与行业头部企业携手,引进人才培养标准。“顶尖企业往往能够代表一个行业的水准,”王艳解释道,“通过引入该类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能够让学院每一位老师知道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画像是什么,促使专业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和能力出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成长质量。”;
-和区域骨干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包括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通过订单班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开展研究、建立实训基地等等,以良好的合作模式让企业的先进理论融入教学,并在学校开展的教师“旋转门计划”下,让老师前往该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行业经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面向中小型企业开展社会服务。该类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学院大力发挥高校科研与学术优势,依托省级科研团队对企业开展项目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总结案例、反哺教学。
△王艳正在走访企业
长期实践发现,校企合作不仅能让企业低成本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更能促进应用型师资培养,让教师得到历练,并将市场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最终赋能学生高质量成长。而这正是欧亚倡导的“成就企业,成就教师,成就学生”。
与之相伴的,是老师们的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王艳回忆起“走出校门”的经历时说道: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自带‘光环’和天生骄傲。一开始做校企合作时,很多老师们不理解,而且也很担心自己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与企业融合。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学校不仅为我们精心挑选价值观相同的企业、聘请优秀企业导师进行辅助,还在校内建立后备‘智囊团’,贴心地帮助大家迈出第一步。
而当我们真正进入企业后,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解决问题、服务客户中迅速提升。大家都反馈,以前只知道自己善于教书,但到了企业后,‘天花板’在不断被突破,能力在不断被打开,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般经历了二次成长,倍加感谢学校当时做的开放决定。
不仅如此,校内的工作室也开始变得十分“抢手”,晚上教学楼的灯都比以往亮的更多。
“去了企业锻炼后,大家都特别有干劲儿,老师们都在琢磨如何将自己做的案子转化为教学实践。”而这些基于真实项目和问题的研究,让师生们都充满了兴趣,工作室里经常如火如荼,人才培养质量也在无形中直线上升,创造了多年来欧亚学生雇主满意度达97%以上的好成绩。
△基于真实项目而在校内成立的商科工作室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院还创新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
在这里,老师、学生和企业员工一起完成承接真实项目,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很多企业人员因为平台的联结,而有了深入了解欧亚的机会,进而纷纷选择加入欧亚,实现教育理想,无形中为学校高质量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输送人才大军。
△学生们正在进行项目实操
回顾多年开放历程,王艳用“互助共赢”一词来形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说,开放让欧亚和*、企业建立起了协同创新发展的共生体系,让学校可以深深地嵌入至社会环境中,帮助企业乃至区域解决问题,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从过去简单的备课、教学依据教材,转变为必须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培训、承接项目并转化为教学成果,能力和视野不断被打开,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当我们的教师队伍完成转型后,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随之改变。从过去毫无压力、依据教材做作业,到现在不仅要学习课程,还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企业,参加真实的外部项目,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一个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就此形成。
而在所有的收获里,最令我们欣慰的,不是成功服务了多少个项目、取得了多少的成就,而是学生们真正喜欢动起来了。
△近年来,商科学生在诸多全国性赛事和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纵观现代社会运转模式,高校和企业、行业犹如“共同体”一般,学校发展离不开企业支持,企业前进离不开高校智力,唯有彼此相融、互相促进,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未来西安欧亚学院还将继续夯实和企业、行业、*间的联系,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开放办学,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因疫情防控原因,原定于11月1日启幕的西安欧亚学院建校27周年系列活动将延期。具体重启时间,官微将另行通知。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国际名师讲座首场开讲:在探讨游戏中思考学习研究
当谈到游戏,你是否怎么也无法将它与学习研究联系在一起?沉浸式交互体验是当下年轻人对游戏最直接的感受,科技快速发展,感官触觉无限延伸,在游戏与VR/AR的互动体验下讨论研究式学习,这应该是最有趣的一次体验。
10月18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开展了首场传播学国际名师讲座,讲座邀请了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的尼克·鲍曼教授(Syracuse University S.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Prof. Nick Bowman),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有趣的决策:规划游戏研究”的学术讲座。
尼克·鲍曼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解交互式媒体内容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需求上。在过去十年,鲍曼教授发表了150多篇SSCI类论文,并参与近200多场会议演讲,是国际传播学界最高产的学者之一。
当被问到电子游戏是什么?鲍曼教授说,它是一系列有趣的决定,我们可以在电子游戏中实现很多的可能性。正是因为这些有趣的决定,激发了鲍曼教授做出游戏研究的想法。然而这些有趣的想法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成为科学研究的?
那些有趣的想法从哪来?
通常在做研究时,我们也许会从数据、知识结构或者知识理论入手,大多数人往往会忽略这些有趣想法的灵感来源,基于这样的思考框架,鲍曼教授从三个方向来思考有趣想法的来源。
1. 刚刚发生了什么?
鲍曼教授通过“走路上班”这一日常生活中小事来说明,人们日常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影响我们参与虚拟世界的方式,这其实是一种在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心理模型,它关乎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许多有趣的直接体验案例,都能在研究中找到可以匹配的心理模型。
又或者我们会对可能发生的改变提出假设。在玩游戏时,我们通常会有一种心理体验,当我们在人群中玩游戏时,我们是否表现的比平时好一些?当人们出现在其他社会行为者面前时,我们会表现的兴奋、激动,这一想法被证实在鲍曼教授之前的研究中,人群的存在是游戏玩法的一种独立预测因素。
为了证实这些假设,鲍曼教授还从游戏中的道德体验来举例,例如,如果我们不愿意在现实中去伤害别人,那我们是否也不愿在游戏中去任意的杀戮?是否会感到内疚?
在一些暴力的电子游戏中,未成年(或不具有一定道德判断的青少年)往往会沉迷其中,然而父母常常抱怨电子游戏中的杀戮行为是具有很大的道德争论的,对于这些游戏中争论,在现实中我们是否会有一定的反思?答案是否定的。区别于电影或者杂志,对于大多数的玩家来说,当人们谈论游戏时多数只会讨论游戏攻略,而不太会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辩论或反思。这些种种行为模式或心理模式,鲍曼教授都从心理模型理论、道德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促进理论等方面给出了解释。
2.如果……会发生什么?
当这些研究想法逐渐清晰,我们则需要通过更多的知识理论来给出论证,提供预测,鲍曼教授提到,我们学习理论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对某种未知的变动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基于此,鲍曼教授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情绪管理理论,以此来解释人们是如何选择媒体来进行互动,从而不断地关注并修复自己的情绪。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我们情绪沮丧时,我们想要玩一些电子互动游戏,而在玩了几分钟后,我们明显感觉好多了,这是因为在电子游戏中,我们对事物的操控能力非常高。但另一方面,有时并不是操控力越强我们的心情就越好,因为电子游戏的高互动性,往往是我们情绪变得沮丧的根源。这些假设的例子,都是我们在学习了情绪管理理论后对现实的预测。
最后,将这些预测融入研究,结果就是我们在设计电子游戏时不能给人们太多互动反馈,互动过多则会对人们在评价游戏、购*游戏等方面有较多负面影响。
3.已经发生了什么?
鲍曼教授通过社交活动、认知偏见以及机器人玩家等多种因素的角度为大家解释了影响电子游戏互动的一些影响因子。鲍曼教授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解释我们对未来某种情况的预测是基于现实的想法,这就解释了鲍曼教授在一开始提到的,当我们在做研究前,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思考和关注我们这些有趣的想法的来源。
其他有趣的研究方向
目前,鲍曼教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调查玩家购*游戏的真实动机,在讲座中鲍曼教授提到,玩家在使用电子游戏时会感到沮丧或者内疚,但这些是否是玩家玩一款游戏的真实动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在打游戏时会有某些不好的情绪体验,那他是否还愿意为此*单呢?鲍曼教授将会针对此项研究收集大量的数据,并最终将这些带入实验室研究。
除此之外,基于之前谈到的情绪管理研究,鲍曼教授还将花大量的时间投入VR游戏领域中有关情绪管理模型及模拟器的研究。
关于发表研究的一些建议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从你的经验、理论以及大量的数据调研中总结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那你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投入自己的论文写作,对于发表你的研究文章,鲍曼教授建议大家不要把太多的精力集中在写作的文笔或技巧上,而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你的研究过程。
最后,鲍曼教授还为大家贡献了八种方法,可以把你的研究做的更好一点。
八种方法
①请务必解释您是如何对电子游戏进行研究的。
②避免“狂热的谬论”,同样地,确保你的学术不仅仅局限于你自己。
③仔细考虑你的样本框架,思考它与你在做的游戏研究(和体验)之间的关系。
④当你在比较视频游戏时,注意相等的*方式。
⑤修改现有游戏是控制内部一致性的一种好方法,但它可能会导致一些故障(游戏测试)。
⑥在将设计与分析配对时,请注意不要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⑦仔细考虑你的研究机制。
⑧考虑发表更多研究成果的可能性。
讲座的最后,文传的老师与学生也针对讲座内容与教授进行探讨与交流,从移动设备领域的游戏研究到电影产业与游戏产业的相关探讨,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及研究方向与教授展开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学生们也展现出对讲座主题浓厚的兴趣,从自己的游戏体验出发,与鲍曼教授全英文对话交流。在这样一场有趣的国际化体验中,我们共同创造出一次特别的体验。
传播学国际名师讲座已拉开帷幕,今后我们将持续创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与体验,后续讲座内容请持续关注!
传播学国际名师讲座
本期嘉宾
尼克·鲍曼,Prof. Nick Bowman
尼克·鲍曼是国际传播学界最高产的学者之一,目前担任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教授,在此之前,他在德州理工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担任副教授,主要负责新兴媒体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课程的开发,例如社交媒体、视频游戏和增强现实技术。
尼克·鲍曼教授2010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沉浸式用户体验与交互媒体,并为学生的研究项目提供建议与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解交互式媒体内容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需求上,在过去十年,鲍曼教授发表了150多篇SSCI类论文,并参与近200多场会议演讲,是国际传播学界最高产的学者之一。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西安欧亚学院开放之声Vol.01|王艳:放下“天生骄傲”,构建校企“共同体” 文化传媒学院国际名师讲座首场开讲:在探讨游戏中思考学习研究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