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
1、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享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
2、学校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吉林大学
1、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始建于194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
2、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中国*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6月12日,合并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三、大连理工大学
1、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大工,坐落于滨城大连,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著名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1计划”和“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大学,“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2、大工1949年4月建校,是1949年中国*为迎接新中国建设而创建的第一所正规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四、东北大学
1、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NEU),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为“21世纪学术联盟”成员高校,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三十二所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划线高校之一,是*中央1960年、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务院在1981年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东大建有中国第一个大学软件园,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家上市的校办企业。
五、哈尔滨工程大学
1、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校长,中央军委直属正大军区级(正部级)高校,1966年文革爆发,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分拆,以海军系、原子系、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全建制和其它各系部分专业和教师为基础重新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2、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平台院校,56所研究生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由国防科工委、海军、教育部、黑龙江省四方重点共建。学校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信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等合并而成),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是中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唯一获奖院校。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是国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授权基地。科室医师中30%获得博士学位,64%获得硕士学位,40%的人员曾赴国外深造,有2名专家享受*特殊津贴,近3年来科研立项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内固定学会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全国非教育系统出国留学科研基金、省科委重大科研项目、省教委项目和市科委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先后与匈牙利、瑞士、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医院关系并多次派业务骨干到友好医院进修深造。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78年复建后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拥有床位80张,有骨科牵引床、C臂机、CPM机等先进治疗设备,年门诊量8万余人,每年开展各种手术1000余例。学科目前主要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小儿骨科及手外科方向开展临床工作,尤其在脊柱外科及关节置换外科方面居大连市领先的水平,辽宁省内先进水平。脊柱外科方面,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瘫痪、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大连市率先开展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开展腰椎间盘镜及微创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恢复快。关节外科方面,对于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肢体骨肿瘤等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包括骨肿瘤保肢假体的置换;在大连市率先开展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膝关节置换例数在大连市领先。在创伤骨科方面,在各种复杂骨折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髋臼骨折、涉及关节的粉碎性骨折等。开展微创手术治疗各类骨折。在小儿骨科方面,可进行各种先天畸形的矫正,包括:先天性髋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斜颈、多指畸形、并指畸形等。手外科方面,在断指(肢)再植、手指再造、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及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科研上,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组织工程学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生物力学研究等,先后承担辽宁省科委及教委课题3项,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研究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学术著作5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81篇。学科现有2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2人。有硕士生导师6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2人。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及护理专业的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学科今后将进一步深入关节软骨损伤、脊髓损伤、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同时加强临床工作,保持领先优势,创新发展。
主要专家有:
吕德成:擅长脊柱疾病、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任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及大连市*特殊津贴。目前正主持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编写著作及教材5部。在SCI收录和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辽宁省优秀党员,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市医药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卫生系统十大优秀卫生管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汤欣:主任医师,骨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德国达姆斯塔医院创伤科研修,在美国研修关节外科,在瑞士进行创伤骨科合作研究。汤欣教授对骨科创伤、关节、脊柱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微创MIPPO技术治疗四肢骨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分析。现任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讲师团成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骨与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以及国内多家杂志社编委,主持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基金会、国家自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及大连市科技局的科研项目多项。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大连医科大学重点学科有以下几个: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始建于1949年,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建一流的重点学科,200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多年来形成了持续稳定,有较大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方向。主要包括:寡糖及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调控、寡糖与肿瘤转移及炎症、结核菌细胞壁糖合成关键酶转基因研究、平滑肌轻链激酶研究、、肿瘤分子生物学等。
本学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李菖蒲、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朱正美、赵宝昌、 崔秀云 教授等,他们敬业精神强,治学、科研作风严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现有师资22人, 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有8名在国外留学和研究经历的归国人员。
近年来承担课题各类横向和纵向课题40余项:973分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创新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基金等多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JBC、Leukemia,BBRC,BBA等SCI收录论文45篇。撰写论著14部,转让高新科技研究成果2项。申请和获批基因工程药物等专利9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我校1947年建校就成立的最早的学科之一,著名病理学家杨简院士曾在此工作。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东北最早的博士点之一。自80年代以来一直被辽宁省列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精品课程。
多年来已形成6个稳定的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肿瘤转移与多项分化研究;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肿瘤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心血管病理。
师资力量强、梯队合理: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9名,其中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全国3个专业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4名教师为辽宁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名。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学术水平较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项目17项、“八五”国家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自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或进步奖4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卫生部甲级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卫生部科学大会奖6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参考书及专著4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包括两个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始建于1949年,我国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薛社普院士,马秀权教授为教研室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解剖学教研室始建于1950年,第一任主任为简仁南教授,第二任主任为著名解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汝康教授。老一辈艰苦创业,勤奋治学,作风严谨的创业精神,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被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组织胚胎学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同年成为辽宁省教育厅“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和药物筛选”创新团队主力成员。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科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30名,技术员5名。教师中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发明家1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1人。
学科现有5个研究方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63和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20篇,国内核心期刊杂志200余篇。获得省市科学研究奖励10余项,获发明专利3项并有1项转化为成果。主编发表专著5部,参编和副主编教材30余部,中标卫生部CAI课件1项。承担本科、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病原生物学
微生物学、微生态学、免疫学构成了我校病原生物学学科主体。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康白教授、张颖悟教授、程一翟教授、牟希亚教授、 张卓然教授在微生物学领域成绩斐然,取得了许多项教学与科研成果,他们敬业精神强,治学、科研作风严谨,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生态学;致病菌的基因结构及功能研究;微生物抗肿瘤机制;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病原性微生物的临床诊断。
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学科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共主编教材12部,参编30余部,获得8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04年医学微生物学荣获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在科研工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863”课题2项,与加拿大合作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市科研项目,获科研成果及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160余人。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创建于五十年代初期。首任教研室主任为夏元洵教授,第二任教研室主任为仲来福教授,第三任即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朴丰源教授。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开展毒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目前学科点有一支结构布局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等。
近三年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2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大连市自然科学基金、横向合作课题12项。在SCI收录及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并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
生理学
生理学教研室由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吴襄教授于1949年创建。教研室自开创之初就创立了神经生理、消化生理、肾脏生理三个研究方向。1978年开始招收消化、肾脏和神经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授权点,1987年被辽宁省教委批准为省重点学科。在梅懋华、林坤伟、黄龙、张万琴、孙长凯等多位主任及教授的辛勤耕耘下,生理教研室继承了 吴襄 教授的严谨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出色的一支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的师资队伍。2003年,生理教研室脑疾病研究所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同年生理教研室开始招收博士后访问学者。生理学科现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单位,辽宁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大连市生理学科理事长单位。生理学课程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
生理教研室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
2003年至今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大连市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