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正文

兴辽卓越院校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

更新:2022年12月25日 11:05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兴辽卓越院校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兴辽卓越院校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

辽宁科技大学怎么样?

辽宁科技大学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队伍

现有专职教师1171人,其中教授193人、副教授358人、讲师467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40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9%。

在领军人才方面,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9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7人。

2、合作交流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目前与国外4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38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2009年获批辽宁省*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中国*奖学金(硕士)培养单位,2021年获批“国家级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1项。

学校现招收汉语授课本科专业53个、英语授课本科专业7个,研究生专业15个,实现了本、硕、博学历人才培养全覆盖。历经20余年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形成了“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工科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协同”的新局面,先后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辽宁科技大学学科科研相关资料

学校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首创的焦化、耐火材料学科填补了中国冶金教育史上的空白,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90项,科技经费4.33亿元。授权专利823件。

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1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高影响力论文2253篇,其中,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

2019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36名,第一次进入2区(Q2)。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沈阳农业大学在哪个区

一、沈阳农业大学在哪个区 沈阳农业大学是在沈阳市沈河区,具体地址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该校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二、沈阳农业大学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广林,校长陈启军。

学校坐落在沈抚同城连接带中心区域天柱山南麓,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06年清*设立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以后经历了奉天农业大学、 东北大学 农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几个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与 复旦大学 农学院合并组建成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高校,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开展的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已成为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应用型大学。

学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学校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所),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1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5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持续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含沈阳市)科学研究机构94个、基础实验室及实验教学中心19个。

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已有25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现有教职工1729人,其中专任教师1250人,教授187人,副教授33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2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577人。专业教师中有院士2人,特聘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长江”、“青年千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人选1人,辽宁省首批高端人才引进工程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7人,特聘教授20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0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1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学校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涵盖8个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2门,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和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41个,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1个,辽宁省精品课程21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辽宁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6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51项,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70项。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着力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建校以来,学校为祖国事业培养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3万人。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现有学生2106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31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7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951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752人,留学生403人,成人继续教育生2879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发扬光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有298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8%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先后在辽宁省14个市26个县(区)建立了科教基点,选派58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或科技顾问,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

进入“十二五”以来,全校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今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包括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17个建筑单体的新教学科研区和占地500亩、设施先进的校内新教学科研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位于海城、辽中、彰武等地占地4300亩的校外长期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任务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的基地建成后将为高水平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保障,极大地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了坚韧不拔、坚持发展、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坚持事在人为的沈农精神,创造了沈农速度,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新形势下,学校正在围绕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两大工作重点,努力开创内涵提升的新局面。沈阳农业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沈阳农业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沈阳农业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沈阳农业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沈阳农业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首页入口: /

沈阳农业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

沈阳农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

沈阳农业大学排名

沈阳农业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246位,本省大学排名第10位。

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北倚天柱山,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学校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1783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359人,博士生导师255人,硕士生导师66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优青2人。

以上内容参考: 沈阳农业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沈阳大学怎么样

沈阳大学很好,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并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是辽宁省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大学之一。

近年来,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和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整体实力跻身中国高校200强。

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0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1人,中国戏剧三度“梅花奖”获得者1人,乒乓球大满贯获得者1人,“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型领军人才、特聘教授、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教学名师等30人,沈阳市杰出、领军、拔尖高层次人才320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沈阳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全国排名224名。

大连交通大学(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人民*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共建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

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联盟发起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牵头高校,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8人,其中教授169人、副教授32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14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层次人选90人。

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3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2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其中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连交通大学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兴辽卓越院校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兴辽卓越院校排名 大连交通大学排名”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