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育资讯 >正文

孩子不愿上学的真相让人压抑!值得每个家庭深思

更新:2020年01月06日 22:40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孩子不愿上学的真相让人压抑!值得每个家庭深思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孩子不愿上学的真相让人压抑!值得每个家庭深思



01

四十多岁的男人,
居然留下眼泪
晚上公开课结束已是九点,听课的学员都相继离开了教室,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满脸愁容,迟迟没有离开,收拾东西的间隙,主办方的负责人走过来,对我说:
“廖老师,这就是我跟您之前说过的小红(化名)爸爸和妈妈,他们今天专程过来听您的课,孩子现在问题很多,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再留一些时间跟爸爸妈妈沟通一下。”
“好的,没问题。”负责人说话的间隙,我的目光已经转移到这一对夫妻身上,露出善意的表情。示意大家坐下来好好沟通。
“老师,我的孩子已经半年没上学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办?她每天在家里玩*,我们为此经常吵架,现在孩子已经完全不跟我讲话了。” 孩子爸爸先主动说了问题。“这样下去,我觉得我的孩子会被毁掉。
“所以您现在,对于孩子不去上学的情况,充满了担心,同时孩子每天在家无事可做,只和*在一起,跟您的关系也很恶劣,您内心也深深的担忧和苦闷,是这样的吗?” 我开始问孩子的爸爸,听到我这样说,眼前这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居然留下了眼泪。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爸爸是这两年才回到杨城(化名),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对孩子的陪伴是很少的,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后来因为孩子马上要进入初三,为了更好地管理孩子,督促孩子学习,爸爸离开了现有的工作岗位,回到了本地。
爸爸回家后,发现孩子有诸多的不好的习惯,看电视、玩*,还“不思进取“,”所以经常劝说、开导孩子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是似乎孩子并不吃这一套,反而跟爸爸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在爸爸跟我沟通孩子情况的时候,我也时不时的在观察在一旁的妈妈的表情,眼前的这位妈妈,让我不禁去思考岁月在怎样的打磨着这一位母亲,看起来似乎饱经风霜,头发有些凌乱,妈妈在一旁眉头紧皱,在爸爸低头流泪的时候,这位妈妈的神情反而显得有些麻木。当下那一份感觉,似乎这不是一对夫妻,而更像是两个陌生人因为同一件事情而不得不坐在一起。
02
妈妈谈孩子与爸爸的争吵:
"我没什么感觉"
倾听完孩子的爸爸,我开始转过头去问妈妈:“对于孩子的情况,您怎么看,能不能告诉我您眼中的孩子是现在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孩子挺好的,我也在寻找机会去改变孩子,希望她早点返回学校,其实按照我的节奏还挺好的,可是孩子的爸爸回来后把我的节奏都打乱了,老师,您现在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孩子早一点去学校?”
我没有立马回答妈妈的问题,我继续问:”似乎孩子跟爸爸的关系很恶劣,这一点您怎么看?如果爸爸和您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您们会好好沟通吗?”
“我现在已经不想跟他沟通了,沟通了也没用”孩子妈妈很平静的回答。

那您现在每天在家里,要面对爸爸,面对孩子和爸爸的争吵,您是什么感觉?”
“我没什么感觉,我只想快点把这个事情解决。” 妈妈继续回答。
我试图引导妈妈说出自己更多的感受,可是眼前的这位妈妈,似乎对今天的一些感觉都已经麻木和屏蔽了,她不在意这个家庭是否开心、快乐,也不在意自己是否开心、快乐、轻松,似乎这位妈妈的世界里,没有关于“感受的概念”。而妈妈的嘴里,表达的更多的都是:“上学才是好的”,不能不上学,老师,我怎么做才是对的?
在跟这一对夫妻沟通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的体会到了这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孩子在家里面,既不欣赏爸爸,所以爸爸的话影响不了她,同时,也不听从妈妈,更无法欣赏妈妈。
所以爸爸妈妈都一个劲儿的用自己的方式说服孩子上学,可是无意识之间,他们又把孩子作为自己攻击另一方的工具,夫妻之间没有相互沟通,却又受害于对方的方式。
03
妈妈的眼里,
只有对错,对情感却很麻木
眼前的这位妈妈,比较封闭,满脑子里都是关于好坏对错的评判,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非常绝对,不能够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就像妈妈觉得“饭前应该洗手”,不洗手的手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是坏的,是无法接纳的。所以有妈妈在的地方,家里处处都充满了潜规则,都需要按照她的意愿来生活,如果违背,那你就变成了“坏”人。
好像在妈妈的世界里,所有的情感都不存在,生活的繁琐已经让她没有时间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更多地,是在考虑怎么把一个事情快速的完成,怎么快速的做出所谓正确的决定。
所以跟这妈妈在一起的感觉,仿佛是在跟一个机器相处,没有情感的链接,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件事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错的,至于这一件事情,丈夫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都不重要,自己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难不难受也不重要。

在妈妈身上,生活打磨掉了女性的柔美和温婉,仿佛只留下一部*裸的只会处理各种程序的机器。
受害心态很严重,特别是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妈妈总觉得孩子从小到大受到非常多的不公正待遇,都是因为遇到了某个老师,这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所以才导致孩子不想去学校,又或者是在曾经,跟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受到同学的欺凌,所以导致孩子不想上学。妈妈的受害心态里,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觉得她就像是一个深渊,要把我引向一个压抑的、喘不过气的磁场里,去感受她的绝望、无力和受伤。
她是一个有力量的妈妈,只不过这个力量,是黑色的、压抑的。
04
爸爸的眼里,
只有事情,没有孩子
“是否想过,这么多年不在母女身边,孩子跟您之间其实并没有太长时间的相处,其实您跟孩子的关系并不牢固的,在这种情况下,您贸然的对孩子提各种建议、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孩子自然而然不能接受。”我试图引导爸爸去看到自己跟孩子的关系。
“老师,我不在意孩子是否认可我,喜欢我,只要她自己回归学校,我就满足。”爸爸说。
听到爸爸这样说,我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爸爸的这种观念,是中国多少父母同样拥有的?“只要孩子好,我们父母怎样付出都不重要,孩子是否喜欢我也不重要。”这句话,体现了中国父母的牺牲感,只要孩子可以成才,哪怕孩子恨我都没有关系。这样的付出,应该也只有中国的父母可以做到!可是却又是多么的无知!

如果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不亲密,这样的孩子,即使是个学霸,未来事业很有成就,但是不会真正的感受到幸福和成功!
而正是因为爸爸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只关注孩子没有上学,并认为孩子“就是不想上学,就是不上进,”并没有体会到孩子本身内在的无助、失望、焦虑、痛苦,所以跟孩子没有沟通的空间,孩子也屏蔽了爸爸的话语。
05
家庭需要爱的交流、开放,
而不是封闭自我
不知道这些年妈妈一个人是如何把孩子带大的?
或者这就是生活在无形中的操纵,让一个人慢慢没有了自己,也没有别人,只剩下那些每天要处理的一大堆的事情,而爸爸的回归,对这个家庭来说,爸爸的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就像是外来物种入侵,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里多了一个新的运行器官,原来的身体必然会感受到不适,所以在家庭中,双方免不了会对彼此有不接纳,双方都渴望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若不成,对方就是坏的。
妈妈经过了多次尝试,发现这个男人无法给自己帮助,反而还带来一些麻烦,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生活节奏,所以妈妈更加厌烦,更加捍卫自己的规则,当尝试沟通无效后,她决定不再尝试了,于是麻木了。
而这位迷茫的爸爸,得不到家庭的接纳和欣赏,又急着想要去改变孩子的现状,结果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
双方都试图拽着孩子往前走,并且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绊脚石”。
爸爸妈妈之间的沟通已经没有流动,竟连吵架都不再有了。

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我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特别爱争吵,吵得很激烈的时候,两个人恨不得要掀桌子干架,我妈妈一点也不示弱,小时候很害怕他们吵架,甚至心里会想:“如果你们这么爱吵架,干脆离婚算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爸爸和妈妈携手走过了很多的风雨,他们虽然偶尔还是吵吵闹闹,可家里的日子过得确实越来越平静、安稳,后来我才体会到:两个人在一起吵架未必是坏事,还有争吵,说明双方的心里都想争个我对你错,说明彼此其实都是很在意彼此的。
最可怕的,反而是一个家庭已经完全没有争吵了,家人之间每个人心里树立了一堵厚厚的心墙。心已“死”,无所谓了。

在这一场沟通中,我试图让这一对夫妻看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家庭战争中,彼此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孩子,听不到另一方的声音。
双方都在孩子的面前进行着争夺,而最终的结果,孩子妈妈数落爸爸的那些缺点,都被孩子接收了,同样的,爸爸不满意妈妈的地方,也被孩子感受到了,于是爸爸和妈妈在孩子心里都是不好的,自然而然,孩子不愿意去听他们的。
而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没有被发现,被关注。过往的那些受害体验、心结没有打开和疏导,自然而然不能够回归学校生活。

有感而发,所以分享了这一次的案例。希望更多的家庭,多一份觉察和感悟。同时也在提醒着自己:家庭的生活固然需要对错和道理,而更要关注家人的感受,让家里的这一份爱真正的流动起来。

*作者简介:廖小慷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非暴力沟通认证讲师、中国海洋大学认证高中生生涯规划师、爱加父母学院专注教育首席讲师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孩子不愿上学的真相让人压抑!值得每个家庭深思,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孩子不愿上学的真相让人压抑!值得每个家庭深思”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