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正文

两次落榜后终上大学 我与财政学结下不解之缘

更新:2024年06月24日 00:20 大学路

原标题:我与财政学结下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我来说,前十年遇到了求学的好机会,后三十年遇到了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得机遇。

1978年当代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元年。四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我来说,1978年也是命运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那一年,我初中毕业,恰好遇到第一次县高中重点班招生的机会。通过考试,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录取了。

两次落榜,终上大学

我们这个重点班是理科班,配备了全校最好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的老师。班级同学来自附近几个乡镇的初中。

那时候,高中和初中的学制都是两年,因此,我在高中毕业那年,也就是1980年,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由于我的成绩不是很好,班主任建议我报考中专。但上大学是我的目标,我坚定地报考了大学。

考试那几天,天气异常炎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但考场里放有大冰块。考完回想,发现了很多不该答错的题目,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考上。结果成绩出来,我考了369分。没几天,体检分数线公布了,365分。我欣喜若狂,去参加了高考体检,又填写了高考志愿。由于我的分数较低,所以能选择的学校不多,记得当时的第一志愿是景德镇陶瓷学院

遗憾的是,1980年江苏省的理科高考录取分数是370分,我以一分之差落榜。

第二年,我复读了一年,但又以几分之差落榜。两次高考落榜,对我的打击不小。但我还是不死心。虽然父母并未责备我,也没阻止我继续报考,但万一第三年也考不上,该怎么办?我内心有一个声音,最多考5次,如果不行,就彻底放弃。

那年暑假,一位在复旦大学读法律专业的远亲长辈来我家玩,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建议我改考文科。他举例说,高考就像攀爬珠穆朗玛峰,无论从北坡还是从南坡,只要登顶都是成功。我听从了他的建议,作为插班生与应届高中文科班一起参加了1982年的高考。那一年,我填报了家乡的江苏师范学院,就是现在的苏州大学。事实上,我是苏州大学的首届学生,因为苏州大学就是在1982年更名的。

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我自己选择了“财政”作为我的专业,从此,我与财政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我对财政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应该是需要计算的,而我的数学一直不错。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老师和父亲,他们都没反对。在经历了两次落榜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

继续深造,结缘财政

虽然大学生活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但同时也让我感觉到知识的无边无际。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水平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在大二时,我就萌生了考研究生的想法。那时候,大学生就被喻为天之骄子,研究生更是少而又少。在大三、大四时,学校请来了几位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来讲授专业课程,我有机会了解到该校的一些情况。再通过一位同时在上财读书的中学同学,我了解了上财研究生的招收情况,决定报考上财的研究生。

这次很幸运,1986年,我顺利地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为财政学硕士研究生。两年半后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启了财政税收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今,我已经在上海财经大学从教近30年,不知不觉已步入老教师的行列。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我来说,前十年遇到了求学的好机会,后三十年遇到了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得机遇。

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授,从偏僻的山村来到了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过上了小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固然有个人的努力和家人、朋友、老师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和大环境。

没有这个大政策和大环境,再努力的个人也不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朱为群(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税收系主任) 两次落榜后终上大学 我与财政学结下不解之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两次落榜后终上大学 我与财政学结下不解之缘”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