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高考资讯 >正文

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录取方式多样,科目自选

更新:2024年06月24日 12:20 大学路

从高考科目内容到高考考试模式,高考制度改革仍在不断地进行,目的就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数据显示,近年来参加高考的学生每年都在1000万人左右。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些试点省市的学子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每年的高考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6月7日、8日又是高三学子们“上战场”的日子。人们不禁在问,在不断的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的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我国建立了什么样的高考评价体系?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心将向哪里转移?对此,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考生科目选择自主多元

“‘新高考’方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王新凤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文理交叉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对人才培养综合性的要求。

梳理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记者发现从2021年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启动了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入学、2021年高考的沪浙学子们成了首批“新高考”改革的受益者。

“新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人们常说的“3+3”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3个必考科目加上3个选考科目。其中,上海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这6个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考试,而浙江则多加了一门技术学科,从7个科目中选择3个。

当这次“新高考”改革迎来首次瓜熟蒂落的实践检验时,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随即在其他省市开启。2021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第二批改革试点,“3+3”高考新方案进一步推广。2021年,上述4省市将迎来首批参加“新高考”的学生。

随后,越来越多的省市被纳入进来。2021年初,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与前两批的“3+3”模式不同,这批改革试点是采用“3+1+2”模式。“3”仍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个科目参加考试。

如此一来,高考科目的组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考生可根据自身的优劣势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传统的高考方案中只有2个选项,“政史地”或“物化生”,而“3+3”模式下则至少有20种科目组合方案可选,“3+1+2”模式也有12种组合。“同班不同课”成了“新高考”学生的真实学习写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这些考试科目可自行搭配和“私人定制”外,计分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在“新高考”中,语数外3个必考科目仍按照传统高考模式“考多少得多少”的方式计分,但剩下的3个选考科目则按照等级赋分,即先排名、再划区,最后按照考生成绩所在区间给出相应的分数。

中学学校全力保障教学质量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给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中学学校也在全力保障“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质量。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中学的校长助理吴松敏告诉记者,“由于是首批改革试点,学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该学校经过多次与其他学校开展研讨,根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研究3年选考赋分成绩。不仅提供适合学生的“套餐”,还为学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还向考生介绍一些大学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学生遇到两难问题时如何选择,并增设了段长信箱、校长信箱等反映渠道,真正的实现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作为高考科目。

沪浙的先行先试为第二批改革试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21年暑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赴上海浙江一带新高考改革较早地区进行考察。”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寒亭一中)校长孙太和表示,为应对“新高考”,我们学校采取了校园数字化改造,升级智慧校园建设,发掘大数据应用,加大新高考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孙太和告诉记者,寒亭一中首先在管理方式上形成了“行政班+教学班”模式。所选三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教学一体班;对于选择两科相同的学生,实施“定二走一”管理方式,以固定两科为基础,组成行政班,第三科走班。学校以“按组合分层次就近走班”为原则,科学管理教学班。

“我们还引入了多元化评价机制,研究探索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孙太和说。

“新高考”让学生和高校皆受益

在2021年的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浙沪已有两批学生完整地走过了“3+3”模式下的“新高考”。王新凤所在研究团队曾面向其中一个省份高校的8000余名教师和35000余名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新高考”的“3+3”模式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高校对录取的学生满意的比例皆超过8成。

“可以说,改革平稳落地,学生和高校双方的获得感强。”王新凤表示,“新高考”取消录取批次、平行志愿录取,增加了学生志愿填报的数量,减少了学生调剂的可能性,学生能够被录取到本人填报的专业的概率大增。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对志愿填报方式、取消录取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等招生录取政策的认可度较高。

这次改革还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招生竞争的焦点由学校与学校的竞争转变为专业与专业间的竞争,实现了院校间的同台竞技,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王新凤告诉记者,高校也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高校教师认同“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转专业制度,满足新高考学生学习需求”这一说法。统计数据也显示出,高校对高考改革的关注与参与,较之以前也有明显提升。

不难看出,在这场改革的春风中,学生和高校皆为受益的主体。在王新凤看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新高考”探索分类招生、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满足了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高校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通识教育基础的人才,而目前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校开始探索大类招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也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这些经验可以为后续试点省份的高等学校招生与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王新凤说。 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录取方式多样,科目自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录取方式多样,科目自选”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