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切换]
大学路 > 高职高专 >高职专业 >正文

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字)

2024年05月14日 22:33 | 大学路

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字)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字)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字)

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要想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确立办学方向和定位



优质高职院校应该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充分发掘、挖掘不同行业中需求较大的人才,实现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市场运作、尽早地融入其中,减少就业的门槛,增加就业的机会。



二、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



优质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班级资源等),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共同平台。同时,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上,应该具备符合职业培训要求的实验室、创业实训中心等条件,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的锤炼。



三、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



既是高职院校的传统管理原则,也是当前适应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必须以优质教育教学为中心,在教师科研和教学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完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评价标准、教学流程、实习实践等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谋求自身发展,为学生实现未来职业规划铺平道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雄厚,是保证优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聘任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开展“以企业为依托的人才造就模式”,与社会资源建立更多宣传和合作联系。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评估、奖励与激励,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认识到国家建设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事业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就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推动高职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总之



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各部门的良好合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人才的快速崛起做出贡献,切实做到“服务为本、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开放创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相信中国优质高职教育事业的未来定会更加辉煌!

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是高职产生的背景又是目标指向。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高职学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同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的职业生活中,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远比记忆知识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重要,综合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应在培养学生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行动领域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行动领域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动领域课程的考核模式,对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克服传统考核模式考核观念陈旧落后、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主要问题,增强行动领域课程建设成效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使改革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为例,进行了如下的调研并形成结论,以求为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二、调研具体过程
1.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对《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认识情况;了解学生对《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现行考核模式现存的问题。
2.调研对象
2008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已完成《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学习及考核的在校学生。
3.数据分析
(1)课程的认知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接受程度很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很喜欢《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这门课,7%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这说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对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并且喜欢这门课程设置的学习内容。
对于课程的学习来说,课本和教材仍然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渠道,占到72%。另外,与别人的交谈,也是专业知识获得的一个重要来源,占据59%的比例。除了这两种主要方式外,各种媒体和网络资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但是,网络资源的利用比例为24%,在获取资料的能力培养上,应加强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
有10%的学生认为,《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40%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另有3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结合理论、侧重实践的课程。这与高职高专行动领域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84%的学生希望通过《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43%的学生希望拓宽知识面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25%的学生希望获得理论知识。这说明学生对于《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进行主动学习。因此,考核模式也应与这个目标相适应。
(2)学生对于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更喜欢理解性记忆。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知识的运用远比知识的记忆重要,而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取决于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学和考核中,应更注重学生理解性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行考核模式对于机械性记忆考核和理解性记忆考核比重相当,考核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要求不够突出。有66%的学生认为存在“考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高于平时理解性学习的考试成绩”的不合理现象。这说明现行考核模式不能体现过程能力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和整体的评价,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日常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核目的,更无法体现考核的公正性。有27%的学生对于现行考核模式表示满意,但是有59%的学生对于现行考核模式表示不满,需要改进。
54%的学生认为《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考核是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有40%的学生认为是对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考核的认识比较明确,但是现行考核模式中也存在弊端,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这一目的。因此,考核模式应进行适当改变,应明确体现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有60%的学生认为现行考核模式不能体现出对于能力的考核,50%的学生认为机械性记忆的考核过多,34%的学生认为考核手段过于单一,32%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说明现行考核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没有完全体现出对于学生真实能力的考核,现行考核模式无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应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能力、素质给予客观评价的考核模式。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考核应重在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素质的考核,但22%的学生选择总结与写作的水平,说明学生不是很重视总结和写作能力。这说明学生对于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育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综合能力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考核中予以体现。
三、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主要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不能体现对于学生过程能力的考核,考核不能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原《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的考核成绩,期末笔试占70%。这种考核模式不适用于行动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要求。
2.重知识、轻能力
在当今的职业生活中,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远比记忆知识重要,综合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传统考核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
3.重结果、轻过程
期末考试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这使得考核带有投机性,无法保证考核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对于行动领域课程来说,对于过程的监督又更重于结果。
4.重分数、轻激励
百分制考核虽然体现了考核成绩的精确性,但也使得学生对于分数过分关注,这不仅导致学生对于过程能力的疏忽和轻视,而且由于考分可能带给学生的挫败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不能起到考核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更是得不偿失。
在行动领域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服务于重在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在新形势下改革旧的考核模式,建立适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实训报告个人总结_民办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学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结合本院的实践情况,分析了在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民办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一、前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选择之一,其最大特点在于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集生产、实训于一体,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技术或服务,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一直想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特色发展起来。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高职深化校企合作的新生事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发展中遇到障碍是正常的,只有勇于面对并不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才可能持续稳健地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1.发展方向层面
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难兼顾。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孰轻孰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职能是实践教学。因此,教学效益应摆在第一位,但经济效益也不应忽视。有经济效益说明符合市场需求,有其生存的价值,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真实企业的区别在于,不能将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应更注重其实训职能。
增大学生受益面与提高服务质量难两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投资为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场所,理应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受益。但学生中有技术、有服务能力且肯钻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若激进追求受益面,必然使技术服务质量和整体能力下降。因此,增大学生受益面和学生技能娴熟之间需要协调好。
2.管理监控层面
管理尺度难把握。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管理从严还是放任发展?管理过严过死易扼杀活力,学生参与工作成为敷衍塞责;而放任自流,或许能创造短期经济效益,又易导致迷失方向、停步不前。如何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对基地进行科学管理,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质竞争有冲突。校内不同生产性实训基地之间有业务交叉的部分。同质化竞争不但会引起学生之间矛盾,也制约着基地的发展。相互攻击、诋毁不仅有损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也削弱了整体实力。
设备利用率与财务透明度不高。一方面,学院投入的部分设备未充分或有效利用在专业技能操练上,而是用于游戏、聊天等无关专业技能之事上。另一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适量的盈利,但盈利一定要透明化,财务要独立,不能沦为被少数学生操控赚钱的工具。这两者都需要加强监控。
3.教师指导层面
指导力度不足,师资相对缺乏。目前,教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一般是义务性质,没有任何报酬,全凭个人责任心,因此在指导力度上也难有定量定性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是承担教学外的额外工作,但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师资较难充实,较为匮乏。
4.学生团队层面
学生服务态度、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对于从未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锻炼过的学生,服务质量和敬业性更易欠缺,技术水平也有待磨练。部分学生自由散漫、责任心不强,有的学生对待一些真实项目漫不经心,仅仅当成平时的作业完成。这样远远不够,企业真实项目技术含量高,其要求严格细致,需要高度负责、精益求精,敷衍了事是不行的。从长远计,这些问题会影响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象与口碑,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5.技术成果层面
(1)技术断层问题。计算机类实训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除硬件维修相对难度不大,较好突破外,像软件开发,网站设计之类项目的技术性要求都较高,需要学生有大量实战经验才能独挡一面。问题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刚刚技术成熟就马上面临毕业,新人又得从头开始。新老交接的断层,削弱了基地的技术积累,因而较难形成熟练高效的技术团队。
(2)技术成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出的成果,往往没有进行实时宣传将品牌与知名度打出去。须知适度宣传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形象与口碑的树立是决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
三、应对策略与解决思路
要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上述问题,需对症下药,当前形势下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思路:
在发展方向层面,学院应立足教学职能、兼顾经济效益,实时调控。适度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只奔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缺乏监控,则会引发私吞利益、职业道德缺失,只重经济收入不重企业设备与技能的积累等一系列问题。
在管理与监控层面,应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部管理制度化,业务流程规范化,建立长效机制。所有的技术服务都要求实名登记客户资料,方便进行服务态度和质量效果的*回访,并记录在案,作为员工考核的依据。工作区实施视频监控,防止资产流失,也可对技术部成员进行监督;财务独立透明,建立财务制衡机制。
在教师指导层面,应多方设法提高教师参与度,如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以教改方式申报学院课题,作为教师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可抽象出项目所涉及的技能,制定技能考核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此举有助于加大指导力度,有力辅助教学。
在学生团队层面,要制定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驱动的激励措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可建立证书制度,对技能考核表中达标的同学授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达标证书,对优秀学生授予优秀员工证书和经济奖励等。同时,完善内部培训制度,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对于个别暗中操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牟私利,又不遵守制度的学生成员,以较缓和的方式劝退。
技术与成果层面,要抓好“传帮带”,老带新,一帮一,实现技术沉淀和技术积累的良性循环,以技术促就业。要制定反哺学院的时间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部分利润用于逐步加强实训设备的积累,建设实训硬件和软件,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品和成果以网站、横幅和其他方式大力宣传;对出色的学生进行专访并宣传,展示积极形象,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活力;在学院各级会议或座谈中多宣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职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办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通过不断改进业务流程,规范管理,独立并透明财务,逐步扩大学生受益面,从制度和运作上确保能通过自身力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积累,才能实现集实训、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梁影晖.浅谈高校专业培养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J].广西轻工业,2009,(02).
[2]王文苏.校企联合办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2).
[3]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上就是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字)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 云南省成人高考大专怎么报名? 下一篇: 云南省成人高考大专怎么报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