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切换]
大学路 > 高职高专 >高职专业 >正文

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

2024年05月13日 17:56 | 大学路

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大学路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

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开发必须确立全面发展、能力为本、职业定向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开发中要遵循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的原则。
课程开发 指导思想 原则
课程是高职教育一切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是专业建设与改革,都必须落实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因此,了解与确定科学的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质量高低。
一、课程及课程开发的含义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是最纷繁芜杂,歧义最多。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课程的定义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在西方,“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指“跑道(racecourse)”。西方课程论专家奥利瓦(Peter F. Oliva)根据对各种课程定义的研究提出了13种本质观:(1)课程是在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2)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3)课程是教材内容;(4)课程是学习计划;(5)课程是一系列的材料;�(6)课�程是科目顺序;(7)课程是一系列的行为目标;(8)课程是学习进程;(9)课程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10)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在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11)课程是学校全体职工所设计的任何事情;(1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的经验;(13)课程是个体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课程即学科。《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把课程定义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靳玉乐认为,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丛立新在《课程论问题》中认为,“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王道俊、王汉澜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廖哲勋认为,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
(5)课程即 教学计划 。刘克兰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以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称”。
2.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称课程设计或编制,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编写、评价课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反映的是产生一个课程的全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评价、修正课程设计等环节和内容。
二、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高职课程开发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与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它的职业属性,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开发要贯彻以下的指导思想:
1.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课程是什么”、“课程为什么”的问题。“课程为什么”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随着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理论在高职教育界的不断强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推进,目前出现了几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一是过于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过于强调岗位适应性,忽视了职业拓展与提升能力;三是过于强调职业定向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课程开发上,就是实践课时越多越好的价值取向,造成理论课程越来越少,不足以支撑基础素质的养成;以工作过程或任务组成教学模块,造成理论知识支离破碎,起不到培养智能的作用;文化基础课程可有可无,造成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缺失。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适应特定岗位工作的人,而且是要培养适应岗位变动、职业提升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因此,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职业更新、岗位提升与终身学习的需要。
2.能力为本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职业胜任能力,作为培养人才载体的课程及课程体系也就要求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这是毋用置疑的。但目前在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上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对职业能力的定位不准确,不是从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倒推分析得来的,而是根据学科知识习得养成来确定的;二是对职业能力的分层不清晰,没有把握好高职与中职的区别,不明白高职的“高”到底高在哪里;三是对职业能力的范畴认识不到位,哪些是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说法不一。
课程开发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所以要明确以下几点:
(1)职业能力的定位。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个职业能力必须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而得来的,并且是运用行动导向理论归纳提炼出来的。
(2)职业能力的分层。不同层次的教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也是有层次的。在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的教育中,存在着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几个层次,虽然它们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但是所培养的职业能力是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主要是短期的岗前培训,主要是培养某项工作的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某个岗位的工作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岗位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岗位群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从低到高的层级关系。
(3)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它是胜任职业工作的必备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它是实现转岗、提升、发展、创新的源泉。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它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融入人类生活共同体中行使有责任行动的能力。这三要素就是“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它们的整合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
3.职业定向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职业人才,是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岗位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要体现职业定向:一是教学目标指向特定的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与素质;二是教学内容根据特定的职业工作任务来选择;三是教学实施以特定的职业工作过程来序化;四是课程评价以特定的职业资格、岗位工作规范为标准。
三、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
1.适应性
课程开发的适应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适应社会需求。高职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也就必须体现社会需求。二是适应职业需求。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一毕业走上岗位就能胜任工作,因此高职的课程开发必须贴近职业需求,将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与职业要求、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零距离。三是适应学校特色。许多高职院校有浓厚的行业背景,有独特的办学定位,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课程开发应该为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服务,有特色的课程才能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2.实践性
目标决定内容与顺序。高职培养的人才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是根本。在课程开发上体现实践性,一是课程目标指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工作为依据,三是教学实施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四是考核评价偏重技能的实操。
3.开放性
首先,课程开发主体的开放,课程开发不应只是由学校的教学专家封闭、孤立地进行,而是向行业企业开放,邀请相关技术专家、行家里手参与进来一起开发课程;其次,课程目标开放,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是面向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课程内容开放,建立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动态地融进课程内容中;第四,课程实施的开放,一方面,更多地由行业企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时空的安排上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第五,课程评价的开放,引入社会评价、行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避免评价的封闭与单一。
4.灵活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的变化十分快捷,要培养适用人才,高职课程的开发就必须遵循灵活性的原则。一是根据社会经济、职业岗位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动态开发与管理,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能融进课程之中,体现新要求、新内容,建立起课程动态开发机制:“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二是建立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选修课系统,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满足学生不同职业方向追求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要注意开发供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课程。
5.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课程开发不只是由学校单方进行,而是由行业企业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专任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来进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开发与决策不能缺少行业企业参与。要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开发专家具有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课程开发技术,是将行业企业人员提供的工作任务开发成学习领域的人,在课程开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任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对教学规律、教学对象、教学实施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们的参与会使课程开发更贴近教学的需要,更具可操作性。要改变过去由学校教师包办课程开发的单一模式,组建由学校、企业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的多元课程开发团队。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5]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

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ACD).

A.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B.针对学科进行设置。

C.针对职业岗位,适时调整专业。

D.针对岗位群进行设置。

高职教育介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2021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

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ACD).

A.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B.针对学科进行设置。

C.针对职业岗位,适时调整专业。

D.针对岗位群进行设置。

高职教育介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2021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四川省针灸学校 针灸推拿专业专科学校排名 下一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四川省针灸学校 针灸推拿专业专科学校排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