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3日 09:30 |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浅谈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浅谈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 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研究,应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应这一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研究,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应这一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同类研究比较缺乏。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首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其次,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改革不是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征而改革的,而是真正实施了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目标。
再次,要充分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的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探索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国际职业教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课程开发方面有较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先进教育模式。
二、教学内容改革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又体现其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必须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现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
首先,课程设置应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定位,而不能不切实际地拔高其培养目标;其次,课程教学大纲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之上,确保教育教学的基本水准。另外,课程的设置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学生到校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2、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课堂讲授、作业讲评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四新”内容为拓展。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进行实践性教学主要包含了三部分内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实习主要是利用学校试验实训条件,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的学期,学生停止理论课的学习,进入各个单位参与实际工作,社会实践主要是安排在假期里,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一线。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懂得学以致用。
由于高职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不同的科目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A.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而且对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学会灵活应对和解决。
B.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内容系列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内容上,要讲究健康,积极向上。
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的达到活动的目的。
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搞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按秩序进行。
C.加强实习基地的开发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D.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方式;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方式;三是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三种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更好地沟通了学校与企业,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E、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是教学方式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本专业应该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只有深化教学思路,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向社会延伸,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9
2、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等.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能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突破口,改革高职教育专业的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今后十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师范系,如何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
师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师范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培养。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培养学校师资的学校为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教师以适应师范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师范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间不练不用,到了在师范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师范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师范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师范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是将师范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师范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师范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师范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师范教育活动的实际。
通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并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但当前教师教育在专业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一直是师范院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这成为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缺少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前的中等师范教育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以及口语表达、演讲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然而,在各地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以后,这种良好的培养教师的传统也随之消失殆尽。反观当前的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校对学生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3.实践的时间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学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去掉准备的时间和往返时间,也就二十几天。在这二十几天中,学生要听几节课,要准备教案,能上讲台亲自讲课的时间,最多五六节课,少则一节课。这样,学生还没有找到教师的感觉,实习就结束了。等到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甚至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教师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改进的机会了。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师专业的特点,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很差,教育教学技能不高,这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体现师范专业的特点,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的建设
教育学等公共课的开设是区分师范院校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学好这些课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处理问题而不是凭经验或想当然。学校要重视教育学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一点是保证教育学、心理学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使教育学成为考试课,增加并保证教育学的课时比例,增设教育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可根据需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数量,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学只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陪衬。
2.加强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
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的能力、合理地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表面看来,只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因为教育的本质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社会化。要很好地胜任教师这一工作,光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加强教师多方面技能的培养。
3.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教师技能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在平时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学校应该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让学生到中小学或者在本校中采取模拟的形式亲自实践,亲自上讲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他们在象牙塔内的学院式的枯燥学习,又能使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前感受教师这一角色,提高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信心。
总之,师范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到几个结合:一是要将教师教育改革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二是要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职中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将师范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将课程知识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五是要将专业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融师范性、学术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开放性的新型师范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靳希斌,黄耀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3]孙建华.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4,(24).
[4]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纬教材教法,2003,(4).
[5]晨云.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文汇报,2003.
;以上就是浅谈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