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正文

日本地质学专业排名院校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

更新:2023年02月10日 16:38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日本地质学专业排名院校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日本地质学专业排名院校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

下面这些学校 帮我选择一个

桂林理工大学原来就是本科,只是刚更名为大学而已,要说那个专业比较好,还是地质类的,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也就是更名后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校概况】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理工大学座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国际风景旅游名城――桂林。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为部委属院校,1998年改制为中央与广西共建。学校共分屏风、雁山和南宁三个校区。现占地面积1700多亩,校舍面积67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多元,图书馆藏书142万册。有教职工1588人,其中专任教师1022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290多人,教授129人,副教授336人。有各类在校学生27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学生17000多人。
学校现设有地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南宁)、体育教学部、民族基础教学部等19个学院(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以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同时开展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
桂林理工大学校门学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农学等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现有35个硕士点(涉及专业方向140个,所有本科专业均可以报考本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55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有“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旅游管理”等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建筑工程检测与试验”、“地质工程中心”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应用电化学新技术”、“信息与*技术”等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共2个);有国家本科精品课程4门(广西共11门),广西精品课程18门;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西高校共7个),广西教学示范中心5个;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广西优质专业17个。学校于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高校中较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并被列入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立项建设(建设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学校培养的人才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社会赞誉。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广西高校前茅,并被北京、上海列为毕业生进京、进沪正式就业资格的广西3所高校之一。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10多万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许多人目前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多项,年科研经费5760多万元,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学校先后与国内8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日本熊本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多伦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格理菲斯大学,韩国大佛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南邦国际技术大学,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河内旅游学院等10多个国家30多所院校签订了交流协议和合作科研协议。1995年起我校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在我校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试考点,参加我校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名列世界各考点第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独树一帜;素质教育成效卓著;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团体总分排位居全国进入终审决赛高校的第32、18、20、19、20和18位,连续六届比赛总分名列广西高校第一,连续五届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并从第七届开始连续被确定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广西唯一发起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我校学生屡获佳绩。同时,学校为国家级“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绿色大学”。近几年来,连年获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今天的桂林理工大学将继续坚持“勤奋、求实、献身、开拓”的校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办学实力】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目前广西本科高校排名第一)
基础地质学、测量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普通化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
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1个,目前广西区高校仅两个)
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研究中心
广西重点实验室(4个)
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实验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实验室、广西建筑工程检测与试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
应用电化学新技术实验室、信息与与*实验室。
广西重点学科(4门)
材料学、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
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3门)
市政工程、土木工程、旅游管理。
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广西精品课程(18门)
统计学、遥感地质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学、C语言程序设计、宝石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线性代数、岩土工程勘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学、基础地质学。
【学科专业】
【博士学位学科】(立项建设中)
授权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
支撑学科: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企业管理学。
【硕士学位学科】(35个)
1986年:矿产普查与勘探
1993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2000年:构造地质学 、分析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材料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旅游管理学
2003年:地球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市政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应用化学、地质工程、企业管理学
2005年:产业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化学工艺、环境科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
【本科专业】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勘查技术与工程(水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2008级)、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岩土、道桥方向)、 建筑学、城市规划、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电化学)、 应用化学、生物工程(2007级)、生物技术(2008级)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2007级)、网络工程(2009年新增)
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2007级)、人力资源管理(2007级)、会计学、电子商务(20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级)、物流管理(2009年新增)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景观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2007级)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
数理学院: 统计学、应用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广告学、社会工作(2007级)、音乐学(2009年新增)
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
【桂工精神】
【桂工精神的表述】:
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桂工精神的提出】:
1997年6月,原国家教委专家组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全体桂工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以高昂奋进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顺利地通过了评估。当时的桂工人给原国家教委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组在评估反馈会上高度评价桂工人的这种精神,并称之为"桂工精神"。为此,1998年3月,时任学院党委书记的刘积夫同志在教代会上对"桂工精神"从具体内容上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以桂工的发展建设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对工作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顾全大局、全院上下一盘棋的协作精神;把学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奉献精神及不等不靠、不怕苦不畏难的艰苦奋斗精神。"此后,"桂工精神"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2004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再次对"桂工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将"桂工精神"写进了评估意见。
学校校训】

考研 贵州大学好考吗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贵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贵州省人民*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亲笔题写校名。胡*同志曾是我校数学系85级“名誉班员”。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1958年恢复重建。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完成第一次合并,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省部共建)。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学校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凝炼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和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编辑本段]【百年学府】
初办大学堂
贵州大学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贵州大学堂”。上溯106年,让时光停留在公元1902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八年。
这年七月,一道从贵州府上呈的奏章摆在清廷光绪皇帝案前。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拟以贵山书院为校址(今省府路贵山饭店左对面),筹款修葺,扩充学舍,并拟定办学章程。此时正值清*举办新政,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于是邓华熙的奏请很快就被获准。同年八月,“贵州大学堂”正式成立。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大学堂设备斋和正斋,备斋两年毕业,正斋四年毕业,以“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为办学宗旨,由各府州县选送有科举功名的高材生入学,共招生120名。 1905年(光绪31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贵州大学堂教习(教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 、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贵州大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
“贵州大学堂”,作为我国早期创办的大学之一,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堂”成立两年后,多次改名。1911年12月,贵州新巡防军的部队进驻矿业中学堂,强令学生提前毕业,1912年5月,矿中被迫停办,学生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改称贵阳甲种农业学校)。
重建获新生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任命贵州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周恭寿为省教育厅厅长。周恭寿按“黔之振兴,教育为大”的一贯思想,建议尽快设立贵州大学。周西成接受周恭寿的建议,决定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以省立二中(今贵阳一中)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
正当贵州大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黔省政局发生剧变。1929年5月,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死,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一度停办。1940年1月国民*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今贵大南校区)。农工学院农科设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工科设土木、矿冶、机电3系,并附设1先修班。10月,教育部聘任的院长李书田到校任职。
国立贵州大学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文理学院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社会、数理和化学5系;法商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2系。同年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4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在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前,不得不提一所学校――大夏大学。大夏创办之初,因无固定校址,以租房作教室。民国18年(1929)春,学生已超过千人,租房不能容纳,王自出白银6、7万两,贷款三十多万元,1930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包括教学大楼、大礼堂、理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医疗室、疗养院、教职员宿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婉蜒秀丽的校河等。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后来第二联合大学恢复校名为大夏大学,并在花溪*下2000多亩田地作为校址。
在筹办国立贵州大学时,国民*教育部打算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但引起大夏师生强烈*,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结果大夏大学离开贵阳花溪,远走赤水,成不了贵州大学的一部分。这也是国立贵州大学在国字号的高校中,名气比不上国立中山大学之流的缘故。
抗日战争后期,当日军侵占独山时,贵大奉命迁往重庆,当全体师生到达遵义时,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贵大师生于是返回花溪复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奖在上海接收的“敌伪”图书分发到各所高校,贵大获得四万多册。
解放后命运曲折
贵阳解放后,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一年后,*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1953年4月,政务院任命赵凤歧为贵州大学校长。不久,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贵州大学除农艺系在原址独立为贵州农学院外,其余院系被调整到贵阳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校。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主席在听取了不少省、区院系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后,当即指示:每一个省,都应有一所综合大学,已调整掉的应予恢复。根据主席的指示,7月3日,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9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原省教育厅厅长田君亮为贵州大学校长。贵州农学院独立设置 。
贵大恢复重建后,与贵阳师院分校。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分离)。一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现贵大北校区)。此时,全校共有教职工333人,全日制在校生1477人。
1997年,贵州农学院、贵州艺专、贵州农干院等并入贵州大学。
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同年,教育部与贵州省*共同建设贵州大学。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大学建设行列,贵州大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注解:
贵州农学院--1997年并入,但农学院系国立贵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老贵大(指建国前的国立贵州大学)余留下来的血脉农学系成立的,也就是说,在1953--1958年间,贵州大学的血脉依在,贵大的历史并没有断代。
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并入,系原贵州大学60年代的艺术系分离出去建立的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所以,贵州大学1997年的合并只不过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又重新抱在一起,是她失散多年的儿女回归贵大大家庭的怀抱.
1953年院系调整背景为我国各行建设学习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上也不例外,仿照苏联实行专业类学科建设专业性大学,按艺术,财经,政法及工科分类,忽视综合性大学建设.所以,国立贵州大学原属国家重点大学的现状,由于国家对贵州战略的忽视,将贵大法律系与其他如重大、川大法律系等合并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工科等当时有丁道衡等大师的地质、矿冶等强势专业并入重大,农学类并入西南农大,部分专业并入云南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具体调整为: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地质系调入重庆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现今211的西南财经大学、中文、历史系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这是贵州大学重建工科实力大损的原因,这样的伤口虽但没有国家的重点支持,且长久的教育冷落愈合谈何容易)
1953年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只保留原来农学系,在此基础上,在原来国立贵州大学的校址(今贵州大学花溪南校区)建立贵州农学院,1958年,*主席说,每个省有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贵州省成立了恢复重建贵州大学委员会,在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建立了贵州大学,直到1997年合并,南北区兄弟才走到一起。
试想想,一个已经建设好的大学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建设和沉淀,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大师的流失,行业地位的降低是无法弥补的,加上贵州的省情和国家这么多年的冷落,贵大复兴何易?
所以,老贵大(指2004年8月前)历史沿革下来,工科建设相对薄弱,进入211工科实力相对欠缺,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千万贵州儿女的更好地,更公平地享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重要,贵州省委,省*做出了整合贵州高等教育的举措,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同年,教育部与贵州省*共同建设贵州大学。因此,新贵大的成立,进入211,是她的所有组成,包括原贵工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新贵州大学的明天需要所有的贵大人的努力。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教育21个学院(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理学院 农学院 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 矿业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1个继续教育学院、两个独立学院(明德学院 科技学院),还有一个人民武装学院,一共25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15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5053人,研究生4360人(博士生123人),外国留学生52人。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
[编辑本段]【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 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学校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12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建设了38个优势特色专业,贵州省示范性专业17个。其中,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第一批:采矿工程、植物保护;第二批: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三批:汉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贵州大学《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被批准为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贵州大学《比较文学》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教学团队荣获教育部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贵州大学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37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 100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299人、副教授71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和贵州省*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6人,省管专家6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人;全国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33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
[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现有花溪南、北校区和蔡家关等3个主校区,占地总面积2,824,859.5平方米(4237.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9.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74.100平方米。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14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207个,教学试验场1170亩,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0,138.8万元,拥有一批性能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套完善,能较好的满足各类教学实验的需求。贵州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现馆藏图书381.31万册,电子图书160.34万册,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8个,馆藏量为贵州省各类图书馆之首,贵州大学日文文献馆馆藏规模名列全国高校前三名,贵州大学图书馆是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核心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我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省主节点、贵阳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建立了覆盖全校9个校区的校园网,校园网光纤线路长达821对芯公里,网络出口宽带达到700兆,网络性能优良,形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中心、综合教务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室内外体育场馆面积21.02万平方米,其中标准运动场5个,建有省内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贵州大学体育中心一座(12,970平方米)。贵州大学体育中心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5.8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2.73个、语音室座位数9.87个。
[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2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7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88项,省部级课题1019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70项,出版学术专著212部,发表学术论文967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95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项目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地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公开出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贵州大学出版社是目前贵州省唯一的高校出版社。
[编辑本段]【教学改革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改立项24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8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开展了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课程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重点课程101门;主编教材123部,获省级奖6部,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教务处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
[编辑本段]【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 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 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等700 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章新胜副部长为贵州大学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将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工作,承担来华、出国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建立援外教师人才库以及商务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项目。
[编辑本段]【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省委常委、党委书记:
龙超云
常务副书记: 赵明仁
党委副书记: 陈叔平 任钢建 郑元宁 冯晓宪
纪委书记: 杨伟民
校 长:
陈叔平
常务副校长: 封孝伦
副校长: 章迪诚 高克新 金道超 吴次南 宋宝安 陶文亮
助理巡视员: 谢田凯 陈加法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为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透彻地了解和彰显内在人性固有的道德光明,然后必须转向社会民间作自立立人,即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诣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博学笃行”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前四句“学问思辨”,乃是致知的渐进升华过程;后一句“笃学之”,则指踏实的实践功夫。 只有通过知与行两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在人生境界与学问知识上真正有所成就。歌词举二而涵盖五,当视为“学问思辩行”的全面概括。
“大地贮潜龙”,“潜龙”典出《易经.乾》:“潜龙勿用”,意谓尚在黔省最高学府就学的莘莘学子,虽如潜龙一般专心向学, 有着无以*的光明前途,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果说“潜龙”取意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大地”则既指黔中大地,又暗喻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全句大意是:黔中大地的贵州大学,为国家民族培养储备了无数的有用人才,他们像“潜龙”一样,既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有“厚德载物”的品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段“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肖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青年学子进德修业,要担当道义,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救助社会,服务人群,在报国为民的共同理想感召下,同心同德,志存高远。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便要想着向他们看齐;看到缺点比自己多的人,便要时刻注意反省。全句大意是:要勇于追求人生的真谛,发扬光大真理(道),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
最后一段“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意思是登上黔中大地高高耸立的山脉,极目远眺,万千群山逶迤绵延,有似群龙飞舞,宛如无数莘莘学子立地倚天,汇成天地般的磅礴气势,共同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而一轮红日亦在此时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祖国山河大地,无论人与自然,都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美丽娇娆。
[编辑本段]【贵大标识】
贵州大学标识
标识说明:
1.标识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
2.“贵大”两个字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
3.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
4.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编辑本段]【贵大校训】
贵州大学校训
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百年贵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大学将不辱校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一路凯歌行进。
[编辑本段]【通讯方式】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政编码:550025
电 话:0851-8292178
传 真:0851-3621956
Email:po@gzu.edu.cn
Addres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E-mail: po@gzu.edu.cn
Telephone:0851-8292178
常用*
类 别 *号码
本科生招生 0851-8292075
研究生招生 0851-8292217
人才招聘 0851-8292203
国际合作与交流 0851-8292213
校内住宿联系
0851-3627261 (北区双馨园客房 )
0851-3621218 (北区学术交流中心)
0851-3851505 (南区生活中心)
0851-4732175 (蔡家关接待中心)
治安报警
0851-8292110 (花溪北校区)
0851-8298110 (花溪南校区)
0851-8115110 (蔡家关校区)
各校区通讯地址
校 区 地 址 邮 编
花溪北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北校区 550025
花溪南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南校区 550025
蔡家关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贵工路6号 550003
茶店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新添大道南段289号 550004
小关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南垭路67号 550004
罗汉营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罗汉营路14号 550001
沙冲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沙冲南路8号 550002
太慈桥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550003
香狮路校区 贵州省贵阳市香狮路200号 550003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创新发展思路,与时俱进,贵州大学制定了“十五”建设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力争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把贵州大学建成具有地区和自身特色,在西部地区达到同类大学的先进水平,对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
该校在武书连《2006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6中国高校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8位,其中农学排名全国第39位.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

2009年度国际知名大学排名
1. 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2. 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3. 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6. 英国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8. 英国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9.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1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11. 美国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1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3.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4. 美国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1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16. 日本东京大学 Tokyo University
17.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 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20. 美国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21.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22.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
23.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24.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5.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6.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27.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University Texas at Austin
28.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29. 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30.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31.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32. 瑞士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33.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34.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35. 美国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36.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37. 美国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8.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9. 美国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40.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41. 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42.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43. 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Ecole Polytechnique
44. 瑞士巴塞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asel
45. 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46. 瑞士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47. 英国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8. 美国伊利诺大学Urbana Champaign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49.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50.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51.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52.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
53.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54. 美国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56. 美国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57. 日本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5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59.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60.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Wageningen University
62.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63. 德国慕尼黑大学 University of Munich
6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65. 美国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66.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67.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68. 日本东北大学 Tohoku University
69. 香港大学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0.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7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72.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University of Vienna
73.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74. 英国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75. 美国卡内基米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76. 瑞典兰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77.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78.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79.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
80.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81.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82.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83. 荷兰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84.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University of Waterloo
85.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86. 美国普度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87. 英国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88.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89.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90. 德国海登堡大学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91.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92. 比利时卢汶大学 University of Leuven
93. 美国艾莫利大学 Emory University
94. 日本名古屋大学 Nagoya University
95. 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96. 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97.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98.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Innsbruck University
99.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100.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Sussex University

国际知名大学排名
1 哈佛大学 美国 1636年
2 斯坦福大学 美国 1885年
3 牛津大学 英国 12世纪中期
4 剑桥大学 英国 1209年
5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 1861年
6 东京大学 日本 1877年
7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 1754年
8 巴黎大学 法国 中世纪
9 耶鲁大学 美国 1701年
10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1746年
1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1868年
12 莫斯科大学 俄罗斯 1755年
13 海德堡大学 德国 1386年
14 康乃尔大学 美国 *
15 爱丁堡大学 英国 1583年
16 芝加哥大学 美国 1880年
17 鲁汶大学 比利时 1425年
18 莱顿大学 荷兰 1575年
19 波鸿大学 德国 1964年
20 布朗大学 美国 *
21 马德里大学 西班牙 18世纪末
22 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1920年
23 波伦亚大学 意大利 1087年
24 早稻田大学 日本 1882年
25 格廷根大学 德国 1737年
26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法国 1755年
27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 美国 *
28 庆应义塾大学 日本 1858年
29 彼得堡大学 俄罗斯 1819年
30 科英布拉大学 葡萄牙 1290年
31 伦敦大学 英国 1828年
32 达特茅斯学院 美国 *
33 慕尼黑大学 德国 1472年
34 罗马大学 意大利 *
35 维也纳大学 奥地利 1365年
36 北京大学 中国 1898年
37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加拿大 1908年
38 莱斯大学 美国 *
39 斯德哥尔摩大学 瑞典 1878年
40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 爱尔兰 1592年
41 哥本哈根大学 丹麦 1479年
42 巴黎理工学校 法国 1793年
43 柏林工业大学 德国 1799年
44 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 1850年
45 爱资哈尔大学 埃及 983年
46 杜克大学 美国 1838年
47 清华大学 中国 1911年
48 南加州大学 美国 *
49 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 1827年
50 比萨高等师范学院 意大利 *
51 雅典大学 希腊 1837年
52 萨尔福大学 英国 1967年
53 京都大学 日本 1897年
54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法国 1945年
55 法兰克福大学 德国 20世纪初
56 麦吉尔大学 加拿大 1829年
57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 1980年
58 安卡拉大学 土耳其 1946年
59 朱拉隆功大学 泰国 1917年
60 西北大学 美国 *
61 博科尼大学 意大利 1902年
62 萨拉曼卡大学 西班牙 1218年
63 维也纳音乐及表演艺术大学 奥地利 *
64 赫尔辛基大学 芬兰 *
65 瑞典皇家工学院 瑞典 1827年
66 华沙大学 波兰 *
67 阿马斯特学院 美国 *
68 柏林自由大学 德国 1948年
69 真纳大学 巴基斯坦 1965年
70 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 *
71 筑波大学 日本 *
72 冰岛大学 冰岛 1911年
73 珀杜大学 美国 1869年
74 巴西利亚大学 巴西 1963年
75 凡德比特大学 美国 *
76 波士顿大学 美国 *
77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比利时 1834年
78 特拉华大学 美国 *
79 洛桑高等工科学校 瑞士 1853年
80 密执安大学 美国 1817年
81 犹他大学 美国 *
82 开罗大学 埃及 1908年
83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美国 *
84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 印度 1969年
85 贝鲁特美国大学 黎巴嫩 1824年
86 索非亚大学 保加利亚 1878年
87 乔治.华盛顿大学 美国 *
88 科尔多瓦大学 阿根廷 1613年
89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瑞士 1855年
90 明斯特大学 德国 1780年
91 乔治.梅森大学 美国 1957年
92 伊利诺斯大学 美国 1867年
93 德里大学 印度 1922年
94 菲律宾大学 菲律宾 1908年
95 巴黎高等矿业学院 法国 1783年
96 美国郡礼学院 美国 1846年
9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 *
98 乔治城大学 美国 *
99 卡塔尔大学 卡塔尔 1973年
100 旁遮普大学 巴基

西北大学的历史

办学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8]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前清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9]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该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综合大学学报之一。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袁世凯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9]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9]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鲁迅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9]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9]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9]

1949―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9]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该校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生物、地理、历史、考古、原子物理、电子学、计算数学等10个研究所室。这些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为陕西和西北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9]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潞悖ù�)、侯外庐、刘端�薄⑺展嶂�、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10]
2001年6月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日本地质学专业排名院校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日本地质学专业排名院校 国际排名前十的大学”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