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技师学院

  • 学历层次: 中专
  • 学校性质: 中职中专
  • 主要专业:
  • 联系方式:
  • 院校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榭嘉路800号

  学院简介

  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市高级技术学校、宁波技工学校是财政全额预算的市属综合性培养熟练技工和技师型人才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术学校、技师学院,隶属于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现任校长、党委书记李世存。校址在宁波市江北区榭嘉路800号,占地240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现正增建2.2万平方米专业教学楼)。现有编内职工185名,专职教师158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50%。拥有数控机加车间、工模具车间、钳工车间、钣焊车间、技师研修工作区等近百个实训场所,购置有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高速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快速成型机等一批欧美产专业设备。生均教学价值超万元。

  历史沿革

  学校复办于1978年,当时校名为“宁波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分别在宁动、宁拖和渔轮厂设置三个分校。

  1979年,开设车、铸、冷作、电焊等专业,招生149名。

  1980年2月,市劳动局购买江北使君街小学旧址并建造校舍,1982年正式招生,计有模具、纺织维修、建筑三个专业,1000余名学生。

  1985年更名为“宁波技工学校"。

  1991年,学校搬迁至江北大闸路14号办学。

  2005年10月,迁入现址(宁波市江北区榭嘉路800号)办学。

  办学实力

  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市高级技术学校、宁波技工学校直属于宁波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是一所市属财政全额预算的综合性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复建于1978年,2002年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机电项目)。

  学校占地面积255亩,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 现开设有机械技术类、电气与信息技术类、船舶修造类、汽车技术类、应用设计类和三产服务类六个专业群,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产品造型与技术管理、汽车电气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电工电子、焊接、烹饪和电子商务等30多个专业。建有PLC综合实验(实训)室、变频器实验(实训)室、模拟设备电气排故室、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动力装实训室、汽车整车装实训室、计算机机房、烹饪实习室、数控机加车间、工模具车间、钳工车间、钣焊车间等近100所实习实验场所, 拥有的实习实验教学设备与企业和技术进步方向相适应,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2007年度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500名,其中技师、高级工段学生2500名 ,年均培训鉴定5000人次。

  学校拥有一支颇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有中、高级教师技术职务和技师、高级教师职业资格逾百名,青年教师王柏华同志在全国青工“振兴杯"技能大赛上,获得维修电工组第一名。

  学校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双高型"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育人优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践“宽基础、复合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培养熟练技工为基础,技师、高级工优先发展,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指导、生产服务等多功能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育人与就业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2万余名智能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学校《“双高型"技工人才院校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与驻甬如:宁波港务局、宁波大红鹰烟业、宁波中华纸业、宁波宝新不锈钢、中银(双鹿)集团、海天塑机、台塑重工、浙江逸盛石化等支柱产业和大中型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多年来学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当年就业率在95%以上。

  学院荣誉

  199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同年升格为“宁波市高级技术学校"。2001年增挂“宁波技师学院"校牌。2002年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优秀选手选送单位"荣誉称号,获“浙江省先进技工学校"称号。2007年获“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教学组织奖",获“全国优秀职业技能鉴定所"称号。2008年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优秀选手选送单位"荣誉称号,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名,其中事业编制141名、企业编制44名,具有教师资历人员达到158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务(含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教师60名,占教师队伍的38%,专业教师中一体化教师占60%以上。同时,学校师资成长通道基本形成。开展学科带头人、技能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岗位评选制度活动,实践主(辅)训教师制,实施教师个人职业提升计划,推荐教师参加各类骨干师资培训,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