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
摘 要:综合能力评价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评什么”、“是什么”、“参照什么评”和“怎样评”的考量,本文首先论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向的内容和这一评价的性质、特点,继而基于这些特征、指向,对这项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加以重点设计,使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其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史枫(1973-),男,山东巨野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
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状况。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能力建设与发展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由于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等功能,通过能力评价,全面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状况,发现和诊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手段策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价值,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向
“评什么”是任何评价的基础性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也不例外。这一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具备到什么水平,合理能力的结构由什么决定,而综合能力应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内涵如何界定需要首先加以明确。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一定行业背景,注重工学结合,在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又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从而高职院校教师除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教师特质外,也有其独到的内在要求。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有如下几点:
1.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或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首先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有关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技能,还要具有传授这些技能的能力、技巧和方法。
2.职业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扮演着“教师”、“组织者”、“咨询者”、“师傅”等多重角色,如果没有职业背景,不具备相应职业(专业)岗位的实践经历,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任务。难以想象,一个教烹调的专业课教师,自己从未“烹调”过,教出的学生却能烹调出美味佳肴。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相关职业亲身经历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实践过。
3.行业联系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同行业企业保持常态性的密切联系。作为行业联系者,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关注相关产业发展态势、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员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等,并把从企业带回的信息及时运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
4.应用性研究者。在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上,高职院校教师无疑要偏重于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科研。相对于中职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是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如果缺少科研意识,不进行科研实践,从长远看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因此高职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人。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转化为生产力,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5.自主学习者。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做一个学习型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学方法、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持续提升,自主学习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和内涵
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其内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发展为一个综合能力的“载体”,否则在根本上无法胜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任务。通过全面分析和归纳,高职院校教师最为突出的是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行为能力。对它们各自的内涵界定如下:
1.教学传授能力――实施一定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能力,主要包括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专业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领域或职业岗位的能力水平,尤其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具体工作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3.方法与工具能力――有效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路径和方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教学器具等的应用能力。
4.科研与发展能力――在一定专业内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社会行为能力――基于教师职业需要的同学生、同行、领导、企业界人士等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主体方面,其中教学传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是高职院校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发挥和实现自身岗位职能的直接仰赖;方法与工具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是依托,是其他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科研与发展能力是后盾,是教师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围绕一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的不竭源泉。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评价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发现与系统挖掘的过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种形态。而教师评价,则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师面向的教育对象和所应承担的任务,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师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能力评价,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学评价、绩效评价等,还可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科学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是真正实施这一评价的重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以教师能力提高和教学质量改进为目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的状况进行客观考察,发现和诊断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过程和反馈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并采取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改进,在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一评价以教师能力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是发展性而非奖惩性,形成性而非终结性,交互式而非单向式,努力突出教师(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评价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能力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能力发展,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除了具有教师评价通常具有的导向性、可行性、反馈性、教育性的特点以外,作为一项形成性、诊断性评价,还具有若干突出特征。
1.发展性。这是从评价目标而言的。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出发点是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一评价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受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能厘清认识、更新观念和发现不足,从而有所提高。而评价后实施的能力提升策略和针对性培训更能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2.非奖惩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作为一项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用于奖励或惩罚。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也是非竞争性的,它注重纵向比较胜于横向比较。
3.主体多元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项立体式多层面评价,既有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还有管理人员评价、企业人士评价和外部专家评价,从而评价的主体表现为多元化。
4.*性、参与性。在综合能力评价中,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合而为一的,受评对象受到充分尊重,可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看法,并受到重视。作为评价对象,受评教师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其参与深度和全面性如何决定着评价的最终收效。另外,评价目标和评价过程是公开的,便于教师以一种不设防的轻松心态参与。
5.合作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评价的非奖惩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合作性在评价中表现为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反馈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参照,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构成。作为一项多层面、复合式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对评价指标的确立和全面把握。
(一)确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及教师工作本质因素的构成和内在联系,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准确、科学的涵义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且易于评价者把握。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状况,要进行实际调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参考高职教师群体的意见,或者吸纳一定数量高职教师直接参与指标研讨。
多方参与原则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评价,评价指标制定上应由职教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企业专家、资深教学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等共同研讨商定,可以采取先头脑风暴,再由专家组核心成员汇总取舍,最后确立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是实施评价的必备条件,操作性差,评价内容就难以实施,因此,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完备、具体、易于理解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实效性原则作为一项发展性、诊断性评价,对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不仅要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达成预期教学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而且还要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方向,成为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与内容
以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五个能力作为一级指标,遵循上述指标制定原则,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分别设立4至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的内容加以阐释;然后对一级和二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以下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实践能力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三)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1.在指标体系中,指标内容即为评分点,评分点的有无和程度高低乃是打分的关键依据。
2.四个评价等级中,A表示“优”(100―86分);B表示“良”(85―71分);C表示“中”(70―60分);D表示“差”(59―0分)。
3.由于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实操测试的方式进行,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级指标及内容因专业而不同,而且应由教研人员、教师、企业专家研讨制定。上述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为例。
4.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中甚至包括学生,但上述指标主要适合于专家使用。
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密切结合。采取360°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者),还包括教师自身(自评)、教师同行和学生,而评价专家不仅有职教专家还有企业专家,并把企业专家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关键性一元。如此,把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设计成一项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教师同行、管理者和学生评价为参考,突出发挥专家作用,多层面专家密切配合最后形成评价结论的发展性评价。
注:箭头代表信息流动方向;“专家”指向“受评教师”的箭头表示评价反馈。
(二)以定性为主,多样化评价方式配合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摩、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实操测试和笔试等。其中,课堂观摩主要用来评价教学传授能力,实操测试主要用来评价专业实践能力,笔试主要用来评价方法与工具能力,而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则通过评课、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等评价方式综合体现。
上图诠释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中各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指向和结合,不难发现这是一项立体式综合性评价。其中,课堂观摩环节的评价者是职教专家、企业培训专家、教师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问卷(针对受评教师)和学生问卷由职教专家设计和实施;教师笔试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职教专家设计;教师访谈由职教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实施;实操测试则由企业培训专家进行。
(三)以能力发展为中心,注重过程与反馈,构架闭环评价系统。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运行上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形成和评价反馈等几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闭环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评价准备阶段设计评价标准和整体评价方案,评价总结阶段讨论和形成评价结果,最后把评价结论和指导性建议反馈给受评教师。
为了区别于教师技能大赛或教师评比,真正达到着眼发展和过程中提高的目标,此项评价十分强调对细节的把握,重视对评价反馈的设计,注重评价全程中的专家指导。同时,充分保护好受评教师的成长积极性,评价得分不排名、不公布,而是把评分背后的依据和内容作充分反馈。
最后,通过评价诊断出教师在综合能力发展上的强项和不足,提出能力改进和素质提高策略,为后继进行的针对性教师培训和教师能力开发提供方案依据。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够实用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不太符合实用性需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脱节。
2、培训模式不足严谨: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素质较低,其中一些学校的培训模式不够严谨,存在着不学习也能毕业的情况。
3、职业指导不够充分:在校期间,高职生缺乏职业规划和指导机会。学生毫无方向的情况下,仅凭个人选择,就随意选择毕业方向,导致完成学业后找不到满足心理需求的职业。
4、就业问题: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困境,难以获得社会关注,不受公司重视,也不够有竞争力。
5、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而脱离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导致毕业生缺乏对多个领域的了解,对拥有多专业能力的用人需求不满足。
6、培养方式单调: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存在不足,只注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机会,考试模式单调,缺乏鼓励创新、探索的机会。
7、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一些高职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相对专业化程度较低,在一些学科领域,缺乏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行业的要求。
8、办学定位未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关注单纯于规模扩大,缺乏发展方向和定位,因此难以实现特色和优势发展,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总之,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实用、培训模式不严谨、职业指导不充分以及就业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高职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支持,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加强学科专业设置:高职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市场和行业需求来调整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获得与市场和行业需求相符的知识和技能。
2、优化教育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注重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同时通过不同的评估和考试模式,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
3、提升师资队伍能力: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让教师的素质逐渐提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4、改善就业和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支持和职业指导,鼓励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职业规划,找到满意的工作。
5、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和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推进学生培训和实践,让教育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但解决方法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高职教育机构、行业和市场对接,努力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加强就业和职业指导支持,提高学生成果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高职院校怎样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依靠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1.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依靠力量。这包括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和机会。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确保学生获得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以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
3.产学研结合的深化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同时,产学研结合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标准,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对职业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监管,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5.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得到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
*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依靠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以及得到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以上,就是大学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