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切换]
大学路 > 高职高专 >高职专业 >正文

高职院校的诊断与评价是如何进行的?

2024年03月06日 21:30 | 大学路

高职院校的诊断与评价是如何进行的?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大学路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职院校的诊断与评价是如何进行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信息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加强*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促进地方*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国家将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国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对全国专业分布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6.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与军队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7.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9.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11.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五、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3.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
14.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15.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六、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16.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七、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17.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8.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19.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1.各地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科研、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教师课时费等*补贴试点,确保学生实习权益和实践教学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

摘 要:综合能力评价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评什么”、“是什么”、“参照什么评”和“怎样评”的考量,本文首先论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向的内容和这一评价的性质、特点,继而基于这些特征、指向,对这项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加以重点设计,使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其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史枫(1973-),男,山东巨野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

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状况。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能力建设与发展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由于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等功能,通过能力评价,全面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状况,发现和诊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手段策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价值,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向

“评什么”是任何评价的基础性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也不例外。这一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具备到什么水平,合理能力的结构由什么决定,而综合能力应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内涵如何界定需要首先加以明确。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一定行业背景,注重工学结合,在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又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从而高职院校教师除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教师特质外,也有其独到的内在要求。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有如下几点:
1.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或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首先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有关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技能,还要具有传授这些技能的能力、技巧和方法。
2.职业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扮演着“教师”、“组织者”、“咨询者”、“师傅”等多重角色,如果没有职业背景,不具备相应职业(专业)岗位的实践经历,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任务。难以想象,一个教烹调的专业课教师,自己从未“烹调”过,教出的学生却能烹调出美味佳肴。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相关职业亲身经历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实践过。
3.行业联系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同行业企业保持常态性的密切联系。作为行业联系者,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关注相关产业发展态势、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员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等,并把从企业带回的信息及时运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
4.应用性研究者。在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上,高职院校教师无疑要偏重于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科研。相对于中职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是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如果缺少科研意识,不进行科研实践,从长远看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因此高职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人。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转化为生产力,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5.自主学习者。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做一个学习型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学方法、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持续提升,自主学习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和内涵
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其内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发展为一个综合能力的“载体”,否则在根本上无法胜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任务。通过全面分析和归纳,高职院校教师最为突出的是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行为能力。对它们各自的内涵界定如下:
1.教学传授能力――实施一定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能力,主要包括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专业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领域或职业岗位的能力水平,尤其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具体工作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3.方法与工具能力――有效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路径和方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教学器具等的应用能力。
4.科研与发展能力――在一定专业内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社会行为能力――基于教师职业需要的同学生、同行、领导、企业界人士等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主体方面,其中教学传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是高职院校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发挥和实现自身岗位职能的直接仰赖;方法与工具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是依托,是其他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科研与发展能力是后盾,是教师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围绕一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的不竭源泉。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评价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发现与系统挖掘的过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种形态。而教师评价,则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师面向的教育对象和所应承担的任务,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师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能力评价,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学评价、绩效评价等,还可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科学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是真正实施这一评价的重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以教师能力提高和教学质量改进为目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的状况进行客观考察,发现和诊断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过程和反馈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并采取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改进,在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一评价以教师能力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是发展性而非奖惩性,形成性而非终结性,交互式而非单向式,努力突出教师(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评价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能力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能力发展,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除了具有教师评价通常具有的导向性、可行性、反馈性、教育性的特点以外,作为一项形成性、诊断性评价,还具有若干突出特征。
1.发展性。这是从评价目标而言的。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出发点是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一评价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受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能厘清认识、更新观念和发现不足,从而有所提高。而评价后实施的能力提升策略和针对性培训更能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2.非奖惩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作为一项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用于奖励或惩罚。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也是非竞争性的,它注重纵向比较胜于横向比较。
3.主体多元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项立体式多层面评价,既有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还有管理人员评价、企业人士评价和外部专家评价,从而评价的主体表现为多元化。
4.*性、参与性。在综合能力评价中,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合而为一的,受评对象受到充分尊重,可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看法,并受到重视。作为评价对象,受评教师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其参与深度和全面性如何决定着评价的最终收效。另外,评价目标和评价过程是公开的,便于教师以一种不设防的轻松心态参与。
5.合作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评价的非奖惩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合作性在评价中表现为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反馈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参照,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构成。作为一项多层面、复合式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对评价指标的确立和全面把握。
(一)确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及教师工作本质因素的构成和内在联系,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准确、科学的涵义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且易于评价者把握。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状况,要进行实际调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参考高职教师群体的意见,或者吸纳一定数量高职教师直接参与指标研讨。
多方参与原则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评价,评价指标制定上应由职教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企业专家、资深教学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等共同研讨商定,可以采取先头脑风暴,再由专家组核心成员汇总取舍,最后确立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是实施评价的必备条件,操作性差,评价内容就难以实施,因此,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完备、具体、易于理解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实效性原则作为一项发展性、诊断性评价,对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不仅要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达成预期教学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而且还要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方向,成为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与内容
以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五个能力作为一级指标,遵循上述指标制定原则,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分别设立4至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的内容加以阐释;然后对一级和二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以下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实践能力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三)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1.在指标体系中,指标内容即为评分点,评分点的有无和程度高低乃是打分的关键依据。
2.四个评价等级中,A表示“优”(100―86分);B表示“良”(85―71分);C表示“中”(70―60分);D表示“差”(59―0分)。
3.由于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实操测试的方式进行,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级指标及内容因专业而不同,而且应由教研人员、教师、企业专家研讨制定。上述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为例。
4.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中甚至包括学生,但上述指标主要适合于专家使用。

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密切结合。采取360°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者),还包括教师自身(自评)、教师同行和学生,而评价专家不仅有职教专家还有企业专家,并把企业专家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关键性一元。如此,把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设计成一项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教师同行、管理者和学生评价为参考,突出发挥专家作用,多层面专家密切配合最后形成评价结论的发展性评价。

注:箭头代表信息流动方向;“专家”指向“受评教师”的箭头表示评价反馈。
(二)以定性为主,多样化评价方式配合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摩、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实操测试和笔试等。其中,课堂观摩主要用来评价教学传授能力,实操测试主要用来评价专业实践能力,笔试主要用来评价方法与工具能力,而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则通过评课、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等评价方式综合体现。

上图诠释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中各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指向和结合,不难发现这是一项立体式综合性评价。其中,课堂观摩环节的评价者是职教专家、企业培训专家、教师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问卷(针对受评教师)和学生问卷由职教专家设计和实施;教师笔试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职教专家设计;教师访谈由职教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实施;实操测试则由企业培训专家进行。
(三)以能力发展为中心,注重过程与反馈,构架闭环评价系统。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运行上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形成和评价反馈等几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闭环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评价准备阶段设计评价标准和整体评价方案,评价总结阶段讨论和形成评价结果,最后把评价结论和指导性建议反馈给受评教师。

为了区别于教师技能大赛或教师评比,真正达到着眼发展和过程中提高的目标,此项评价十分强调对细节的把握,重视对评价反馈的设计,注重评价全程中的专家指导。同时,充分保护好受评教师的成长积极性,评价得分不排名、不公布,而是把评分背后的依据和内容作充分反馈。
最后,通过评价诊断出教师在综合能力发展上的强项和不足,提出能力改进和素质提高策略,为后继进行的针对性教师培训和教师能力开发提供方案依据。

高职院校的诊断与评价是如何进行的?

诊改“55821”的含义是:

1、 5:指五纵系统,即: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

2、 5:指五横层面,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3、 8:指“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4、 2:指双引擎,即:文化引擎,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现代质量观。机制引擎,包括自我激励机制、考核性激励机制、联动机制。

5、 1:指一个数据平台,即校本数据采集分析平台。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目的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效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不仅要准确认识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概念特征和本质要求,也要系统了解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高职院校的诊断与评价是如何进行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 海南省商业学校有哪些专业 下一篇: 海南省商业学校有哪些专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