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切换]
大学路 > 高职高专 >高职专业 >正文

专业群有哪些特征

2024年02月06日 00:58 |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专业群有哪些特征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专业群有哪些特征

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将机电类各专业集群起来,按专业群来建设。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可以职业岗位必备能力为核心,采用“平台+方向”式的模式构建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课程体系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指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不断提高从业技术水平,培养技能型、工艺型、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的一类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对设计、规划、决策、智能操作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实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较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一定的创造性能力和积极的职业态度。

高职的培养目标,其一是对社会人才类型的定位,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二是对人才社会功能的定位,“实施”二字是其社会功能的核心和特征。

高职毕业生一般不进行工程设计,也不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和决策,主要是对已有的设计、规划、决策等任务进行实施,把它们转化成为产品,同时对于一些高技术或高智能的职业岗位进行直接的操作,完成产品*任务。[1]

二、机电技术专业群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机电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过窄的专业口径、过细的专业划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机电技术领域,有许多不同名称的专业,尽管其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按现代职业岗位要求,可以将工作性质相通的若干职业*为一个职业群。

为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弹性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把机电类各专业集群起来,以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院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了一个*,按专业群来建设。

机电技术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等专业。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为适应机电技术不断发展及机电职业群不断扩大的需要,高职机电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前提,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主线,构建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2]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与流程框架。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3]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路线,中心内容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

首先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解构。

在对职业岗位进行了深入的工作分析后,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

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突破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然后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

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

首先进行模块的搭建。

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

然后进行模块组合。

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

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方向”式的模式构建。

“平台”根据专业群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

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

按行业内职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生产技术知识、产品技术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等课程,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

每一个模块都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通过对机电技术专业群的必备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Y型结构,即专业分枝型结构。

Y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该结构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两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平台和机电类技术基础课平台。

平台课程是多个专业的共同基础。

图1 Y型课程体系结构图

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高职工科类各类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

它们包括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类课程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该课程平台为各专业学生奠定了进行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也为今后接受终身教育奠定了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机电类技术基础课平台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之上的机电类公共技术基础课平台。

它包括机电类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机电类专业相关的支撑技术课程以及相关的拓展性课程等等。

该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各专业必修课程奠定基础。

它培养学生五个专业之间可迁移的关键职业能力,为毕业生扩大就业范围奠定任职的基础以及在今后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

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机电类技术基础课平台上根据职业岗位群中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它是在大类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满足“就业市场细化”而建立的一种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职机电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Y型结构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既能满足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适应性;又能满足职业岗位群中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针对性。

(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中,采用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4]

“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活模块”是指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根据机电群对应的行业所涵盖的职业群和典型岗位的岗位任务分析以及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确定完成岗位任务和考证要求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机电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以技能为主线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包括公共素质课、专业群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综合实践模块等六段式课程体系,以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为基本形式与市场对接。

表1 模块化课程体系

M1模块,即公共素质课模块,该模块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由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课程组成,是为了保证国家人才教育培养基本目标的实现。

M2模块,即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培养学生五个专业之间可迁移的关键职业能力。

M3模块,即为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为专业群中特定的专业服务的课程组成。

比如,同属“电子电工类”基础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可开设“电工电子技术”,汽车专业可开设“汽车电工电子”。

前三个模块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M4模块,即专业必修模块,该模块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求相衔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M5模块,即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一专多能,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再学习打下基础。

M6模块,即综合实践模块,该模块通过实验、操作技能实训、综合技术训练、岗位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后三个模块是在职业基础教育后分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职业和专业开设必要的课程和进行职业技能的实训,并能够使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家寰,郭扬.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6,(12):37-39.

[2]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 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7):42-45.

[4] 蒋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属于多元整合型课程——“宽基础、活模块”的再思考之八[J].教育与职业,1999,(8):64-66.

专业群有哪些特征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
特征
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因此必然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应地,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团队,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分类
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并不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什么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双高职院校的意思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

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00所国家高职示范(骨干)校。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高计划”则是我国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后又一次重大决策。

如果用普通高校的建设项目对比,国家示范高职就相当于985、211,而“双高计划”则相当于可以替代前两者的“双一流”。

以上就是专业群有哪些特征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 高职院校评估不合格会变成大专吗? 下一篇: 高职院校评估不合格会变成大专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