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高职院校工作,请问怎么评讲师?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高职院校工作,请问怎么评讲师?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调研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是高职产生的背景又是目标指向。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高职学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同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的职业生活中,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远比记忆知识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重要,综合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应在培养学生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行动领域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行动领域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动领域课程的考核模式,对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克服传统考核模式考核观念陈旧落后、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主要问题,增强行动领域课程建设成效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使改革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为例,进行了如下的调研并形成结论,以求为高职行动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二、调研具体过程
1.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对《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认识情况;了解学生对《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现行考核模式现存的问题。
2.调研对象
2008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已完成《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学习及考核的在校学生。
3.数据分析
(1)课程的认知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接受程度很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很喜欢《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这门课,7%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这说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对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并且喜欢这门课程设置的学习内容。
对于课程的学习来说,课本和教材仍然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渠道,占到72%。另外,与别人的交谈,也是专业知识获得的一个重要来源,占据59%的比例。除了这两种主要方式外,各种媒体和网络资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但是,网络资源的利用比例为24%,在获取资料的能力培养上,应加强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
有10%的学生认为,《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40%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另有3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结合理论、侧重实践的课程。这与高职高专行动领域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84%的学生希望通过《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43%的学生希望拓宽知识面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25%的学生希望获得理论知识。这说明学生对于《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进行主动学习。因此,考核模式也应与这个目标相适应。
(2)学生对于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更喜欢理解性记忆。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知识的运用远比知识的记忆重要,而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取决于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学和考核中,应更注重学生理解性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行考核模式对于机械性记忆考核和理解性记忆考核比重相当,考核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要求不够突出。有66%的学生认为存在“考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高于平时理解性学习的考试成绩”的不合理现象。这说明现行考核模式不能体现过程能力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和整体的评价,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日常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核目的,更无法体现考核的公正性。有27%的学生对于现行考核模式表示满意,但是有59%的学生对于现行考核模式表示不满,需要改进。
54%的学生认为《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的考核是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有40%的学生认为是对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考核的认识比较明确,但是现行考核模式中也存在弊端,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这一目的。因此,考核模式应进行适当改变,应明确体现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有60%的学生认为现行考核模式不能体现出对于能力的考核,50%的学生认为机械性记忆的考核过多,34%的学生认为考核手段过于单一,32%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说明现行考核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没有完全体现出对于学生真实能力的考核,现行考核模式无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应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能力、素质给予客观评价的考核模式。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考核应重在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素质的考核,但22%的学生选择总结与写作的水平,说明学生不是很重视总结和写作能力。这说明学生对于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育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综合能力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考核中予以体现。
三、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主要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不能体现对于学生过程能力的考核,考核不能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原《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的考核成绩,期末笔试占70%。这种考核模式不适用于行动领域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要求。
2.重知识、轻能力
在当今的职业生活中,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远比记忆知识重要,综合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传统考核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
3.重结果、轻过程
期末考试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这使得考核带有投机性,无法保证考核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对于行动领域课程来说,对于过程的监督又更重于结果。
4.重分数、轻激励
百分制考核虽然体现了考核成绩的精确性,但也使得学生对于分数过分关注,这不仅导致学生对于过程能力的疏忽和轻视,而且由于考分可能带给学生的挫败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不能起到考核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更是得不偿失。
在行动领域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服务于重在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在新形势下改革旧的考核模式,建立适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摘 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课程考核方式为着眼点,详细分析目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以期切实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课程考核
作者简介:罗映霞(1975-),女,山西人,硕士。现就职于
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致力于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50-0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逐渐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进,在科学发展观的倡导下,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教育部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仍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考试及格率低下,毕业率持续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陈旧的课程考核方式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相适应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大部分院校习惯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却往往忽视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改革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实际上,考核方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结合课程考核对教学的重要功能作用,分析目前考核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与途径,以期切实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性检验和评价往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实现,课程考核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鉴定作用。通过考核可以检测与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其考核结果成为评价学业状况的重要依据。同时,考核结果可以检查和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建设水平、人才培养理念的把握和贯彻状况。
第二,教学作用。考核作为课程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应用能力综合化。
第三,调控作用。在考核过程中取得的各种信息资料,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深刻地认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同时,有效的考核能够提供积极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才可能永葆青春。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普通性。即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2}变通性。“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可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3}融通性。既具有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4}潜通性。即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精神、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就业弹性。
课程考核要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归根到底要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匹配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一定要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及时更新和完善。综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导致课程考核应有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考核内容的结构不够合理
总的来看,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仍普遍强调对知识型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性成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与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应用性技能考核还很不够;课程对专业的服务支撑力度明显不足,这一点在基础课程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专业必要素养的要求未纳入课程考核当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考核严重欠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无形中抑制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禁锢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削弱了“变通性”、“融通性”及“潜通性”等就业弹性素质的养成。这样的考核结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误导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容易导致改革成果事倍功半。
(二)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考核形式上基本仍采取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笔试的模式。这种标准化模式有些是学校考试管理规定的,有些是课程教师自主确定的。在确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笔试可有利于统一组织和公平客观判卷,但从考核形式的服务面向出发,对于着重考核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的高职课程,一律采取单一考核形式显然有失妥当,例如,对于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课程,选择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和技术基础知识笔试结合起来是不是更合适呢?对于思政类课程,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思辩能力上,也可以考虑尝试采用 调查报告 结合课堂辩论或演讲形式对国家大政方针(如“*”)进行评议的考核方式。实践证明,要发挥好考核的鉴定功能和教学功能,必须采取多种角度的考核方式,实现全面考核。
(三)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
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在高职院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近年来,部分院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总评成绩中纳入一定比例的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表现状况包括出勤率、书本作业完成率,可以说这是成绩评价的一次进步,但确实还不够。课程考核是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全面的、总结性检查和评定,一次期末考试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考查点。要提高考核信度,在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需要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分阶段提取多次考核信息。
(四)考核结果的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是实现考核功能的关键步骤。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分析和评价是一种信息反馈,无论对考核本身的信度和效度,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状况,对课程教学质量状况都是很重要的诊断和改进手段。考核结束后,将成绩入册,分析报告束之高阁,草率结束课程教学的做法无异于摘了芝麻丢了西瓜,削弱了考试的调整功效。
三、改革考核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一)树立以高职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考核理念
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作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断革新的动态变化之中,这种革新始终应与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衡量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标准的好坏,关键要看它是否能体现课程建设目标,是否能体现专业建设特色,是否能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树立以高职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考核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以学生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就业弹性”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系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集素质、能力、知识于一体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采取相互呼应、彼此补充、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使课程考核全面化。
选择多角度多方位、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更能体现课程建设特色;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也更能准确地评价教与学水平。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指挥棒,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要求,要依靠高职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将理论知识的研究学习转移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来,着重培养学以致用的职业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大应用能力考核所占比重,结合课程特点,引入技术技能竞赛、小型项目开发、调查报告、企业实践考核、证书认证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实现考核评价多元化。
结果评价密切联系过程评价。课程考核的鉴定功能表明,考核的最终结果将成为评价学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建设水平及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状况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单一结果评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是显然的,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全面的评价课程教学状况,体现教育公平,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充分弥补结果评价的不足。因此,过程评价以其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和全方位的评价角度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当前,为了保证校内测验成绩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又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英国正在进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行校外考试与校内测验相结合,在高校招生中大规模地运用中心评审课程作业(Center-Assessed Course Work)。这种做法是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布置或者学生自定的、需要学生实际表现的较为真实的作业任务,包括实验、调查、论文、演讲等,其在该科目考试的最后成绩中所占比重达到25%至35%左右。法国对此设立专门的毕业会考评审委员会,依据学生的毕业会考成绩和学生的平时成绩两项得分来决定考生的最终得分,同时采用了全国统一的学生成绩册,来记录和反映考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以作为毕业会考评审委员会决定考生最终得分的重要依据。当然,过程评价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课程建设特色,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考的原则。
(三)建立分类指导的考核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发展正朝着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方向推进,弘扬办学特色和加强个性化教学理念成为普遍共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要求,制定分类指导的考核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建立分类指导的考核管理制度,应本着加强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课程考核应体现课程教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考核方式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适当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新的课程目标的确立,不断加强课程考核制度研究和考核制度的科学性的评估。建立考核形式报批管理制度,建议考核关键方案由课程教师拟定,经课程及所属专业教研室集体讨论研究通过,报专业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实施。严把考试命题关,加大命题审核力度,增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考核方式的评价或检查管理制度,保证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加强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建设
要切实发挥考核调控功能,将课程考核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巩固和落实考核成果,必须加强考核结果反馈机制。首先,完善考核结果分析报告的涵盖面,即分析报告不仅针对结果考核,还要覆盖所有的过程考核,是对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总体分析。其次,实现考核结果分析报告的层次性和整体性。分析主体包括班级、课程、专业、学院和学校,因此,课程教师要做分析,教研室要做分析,学院要做部分分析,学校要做全局分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不仅课程教师,学院及学校层面,也要高度重视考核结果分析报告,通过各种途径,如学生座谈、专业和课程组教师交流会议等,切实深入教学一线,鼓励发扬好的经验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及时提请校领导考虑和研究决定。报告的回复意见应当于学期结束前返回学院和课程组,最终,课程教师将根据回复意见于下学期开课前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和建设计划。如此,课程考核和建设的良性循环之闭环系统得以形成。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又要对课程体系、课程质量管理等进行科学设计,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目标实现方面,如何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与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M].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英国拿什么来应对考分上涨[N]中国教育报,2007-10-8.
此文系校立项目《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教育保障系统研究》之成果之一
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高职院校工作,请问怎么评讲师?
评定讲师职称的条件如下:
①能承担本专业的教学,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成绩优良。
②本科生在担任四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期间,已经取得高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在职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考试合格;或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三年以上助教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三年教学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③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晋升讲师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④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学风端正,为人师表,具有职业道德;能全面的履行现任职务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经考核政治思想表现优秀。
扩展资料
讲师基本介绍
讲师,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次于副教授的教师。讲师是大学教师中的一种职称,居于助教之上,副教授之下,属于中级职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种职称,如高级讲师、中级讲师。
讲师任职基本条件
①大学专科毕业以上,担任助理讲师职务四年以上,能担任培训教员工作;
②能胜任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质量较高,教学效果好;
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对先参加工作后取得规定学历的人员(以取得学历证书为准),取得学历前后的任职时间可以相加计算,达到任职时间要求的,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正常申报中级职务,任助理级的总年限最低不得少于4年。
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确有真才实学、能力强、业绩贡献突出的专业人员,可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申报对象必须是本单位3年内考核成绩名列前茅者,且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申报和“学历、任职年限双破格”申报。破格申报者,任职年限的提前一般不能超过1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
讲师
。
以上就是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高职院校工作,请问怎么评讲师?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