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堂山会议 2 母题
二,问答题(12X5=60分)
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宽源不是文学比较?
2,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
3,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4,试以“文学和心理学”为例,谈谈你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认识。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基本发展走向及主要特点。
2004年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 名词解释(5X8=40分)
1 “模子”理论 2 巴罗克 3 基亚 4 “总体文学” 5 “美国学派”
二 问答题(60分)
1,试述“比较视域”所包含的基本学术要素及其定义。
2,试述“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同异。
3,“五四”前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4,试述“阐发研究”的基本理论要素及其形成过程。
三 论述题(50分)
1,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反复法选择合适的作品及形象,进行依次具体的分析论述。
2,如何理解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
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直线式渊源” 2 “回返影响” 3 卡雷,格林兄弟
二、简答题:
1,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相同、相异。
2,谈谈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
3,20世纪下半以来,比较文学面对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三、论述题:
1,谈谈比较文学的前景?
2,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谈谈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南京某知名高校保送研究生考试复(2007-05-22 09:38:41)
1,结合一部你喜欢的欧美文学名著,谈一谈它的艺术特点。
2,谈一谈古希腊悲剧的成就。
3,谈一谈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流派和分期,以及特点。
4,谈一谈南开版朱维之编著的文判改学史的优劣。
5,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的不同。
6,谈一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2001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
科目:欧美文学史
一,解释(20)
1,“潘多拉的盒子”
2,骑士文学
3,古典主义
4,心里分析小说
二,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20)
1,《十日谈》
2,《呼啸山庄》
3,《卡拉码佐夫兄弟》
4,《万尼亚舅舅》
三,(4选3,60)
1,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请在“奠基”,“开创的”意义上谈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20)
2,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简述二人对西方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20)
3,在西方文学史上,“乌托邦”文学形成了一个传统,请例举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文学理论(2007-03-24 10:48:27)
、术语解释(20分)
1、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3、隐含读者 4、诗无达诂
二、连线题(20分)
1、摹仿说 席勒
2、缘情说 马克思
3、寓教于乐 白居易
4、童心说 陆机
5、《二十四诗品》 苏珊"朗格
6、《与元九书》 贺拉慎冲态斯
7、《沧浪诗话》 李贽
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严羽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司空图
10、《情感与形式》 亚里士多德
三、简答题
1、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2、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四、分析题
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五、论述题(50分)
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 试卷代码:449
一、填空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神话学价值的是( )
2、楚辞的最早编订者( ),第一个作注的是( )时期的( ),书名( )
3、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
4、金素痕是长篇小说( )
2004吉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试题 p1(2007-03-24 10:47:59)
名解释: ib{ukm
古今之争 LnO_?Au"R
四七社 Xq|4 .
狂飚突进运动 !XgE38+X1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tr @\ze
简答: 9|>#_3DBR
古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比较 h9 O2]Ef
辛格的叙事理论 Px/_Hb.eVV
论述: BKG8"$9]Hs
结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谈他的创作特色 pXZTzVcJD
托尔斯泰的对人类心灵探索的意义
2006年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7:01)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推荐]
中外文学
(1)简述达达主义的主要内容10分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论述其中的时空意识20分
(3)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角度出发,谈谈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与“汉文学”的区别15分
(4)谈谈《镜花缘》的异域想象及其意义25分
(5)举例分析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征30分
(6)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50分
中外文论
(1)试述“春秋笔法”的修辞内涵10分
(2)古希腊“摹仿说”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区别20分
(3)为下段文字标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5分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4)试简述西方关于悲剧(tragedy)的论述30分
(5)请简述〈源氏物语〉中“美意识”的特征15分
(6)谈谈你对文学性的理解50分
东北师大04~06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6:16)
外国文学史2004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1威塞克斯小说 :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故乡道塞特郡是他一生的居所,也为他的大部分小说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蓝图。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2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3 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拯救世界*”口号的蛊惑下,怀着*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4 梅塘集团 :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为艺术而艺术 拉普 荷马式比喻
亚瑟王传说系统 第四堵墙 :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 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三一律 破晓歌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俄狄普斯情结;2、教育小说的基本特征;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所提出的创作思想;4、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5、“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
2、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社会历史观念;
3、论 厄内斯特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史2005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镀金时代 传奇体小说 狂飙突进 为艺术而艺术 史诗剧 拜论式英雄 扁平人物 大学才子派 死海古卷 歌舞伎 阿克梅派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3、传奇与现代小说的分别;4、民间史诗的基本特征;5、分析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理想。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威廉 莎士比亚化创作的美学依据;
2、论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诗歌主题;
3、论 弗郎茨 卡夫卡 小说中荒诞情节的功能。
外国文学史2006年卷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
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主神奥丁 罗宾汉谣曲 《圣经旧约》埃达 悲剧 表现说 湖畔派诗人
反英雄角色 苏联解冻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圣经雅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何特征?2、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的主题是什么?3、莫里哀的《伪君子》的开场好在哪里?;4、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表达了怎样的女性观?5、拜伦和雪莱的诗风有何不同?
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 狄更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
2、论 西奥多 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
3、如何理解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思想
席勒式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清楚可见,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席勒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剧作影响很大。恩格斯说他的剧本《强盗》,“歌颂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这表现在上述两个剧本中是明显的,在《唐•卡洛斯》中更为突出。这种创作结果是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认为:“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表现理想。”席勒就是重在表现观念理想的,强调用主观方式写作,这给他的作品增强了抒*彩和动情效果,但有时也影响了社会历史真实性。
当然,“席勒式”不是指席勒的全部作品的全部特点,而仅仅在指创作中一种偏向,在接触席勒作品时,如果不是特别喜爱这种偏向,那席勒还是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济金根》作者拉萨尔,他对席勒特别偏爱,而且把他的剧作中的“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当作成功的艺术经验加以标榜,并且变成自己写作剧本的指导原则,以致最后写出了比席勒还席勒化的《济金根》,所以,马克思所指出的“席勒式”,与其说是揭示席勒剧作的缺欠,还不如说是批评拉萨尔的观念图解方式更为确切。拉萨尔在写作《济金根》时,他把济金根作为“普遍精神”的“化身”,并描写了这个抽象的观念,于是没落的必然要灭亡的反动骑士阶级,被写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并企图以十六世纪骑士起义的失败,比附1848——1849年的革命失败,认为都是“智力过失”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实际是同情历史上的反动阶级,并为现实中的背叛*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在拉萨尔的“席勒式”倾向中,他的“悲剧观念”是图解的思想基础。拉萨尔认为:“革命力量是在于革命的狂热,在观念对自己本身的强力和无限性的这种直接信赖。”据他解释说,“狂热”就是“忽视有限的实行的手段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困难”,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狂热”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深入到现实错综复杂中去,必须借助有限的手段转入行动”。拉萨尔又认为“狂热”在转入行动时,很容易与“有限手段”搅在一起,委身这种手段,这时“狂热”就要“遭到破灭”。拉萨尔把“狡智”看作是“有限手段”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他得出结论说:“遭受失败的大多数革命——任何真正的历史专家都应该同意这一点——都是碰到这种狡智而垮台的,或者至少是一切企图专靠这种狡智的革命都遭到了失败。”其实,拉萨尔的这种悲剧观念,是他背弃对于历史运动进行科学分析,所凭空捏造的悲剧模式,其性质属于唯心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然而拉萨尔的谬误,不仅在于他的关于写作的指导思想是错的,还在于他抱定这个观念不放,在历史的现实的革命运动面前,削足适履地让历史和现实适应他的悲剧观念,并以现实为牺牲品,用歪曲的形象图解他的观念——实际是演绎他“先行”的悲剧主题。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肯定它的矛盾冲突是可以成立的,但却否定了主题。因为,十六世纪骑士济金根领导的下层贵族起义和当时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两种“国民运动”,前者反教会、反诸侯,后者全面地反对封建制度,形成了与封建阶级的广泛的社会矛盾,而这两种斗争的结果如恩格斯所说:“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主要是由于最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即城市市民的不坚决”。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剧本的“悲剧性的冲突”,但却认为为作者“所选择的主题”,并不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也就是说,拉萨尔描写十六世纪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的矛盾斗争的情节设置,虽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剧本并不是从这个实际社会矛盾中,提炼出事态应有的主题意义,而是用他的超历史超现实逻辑的悲剧观念为主导思想,拉来济金根以为图解,说明:“革命的狂热”委身于“狡智”,“狂热遭到破灭”,“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是一切革命的中心点,叫人承认剧本的这一唯心主义宗旨。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不是剧本接触的十六世纪的社会矛盾冲突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也不是1848至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历史中所能开掘出的主题,它完全是拉萨尔的“幻想”。马克思批评了拉萨尔违背历史逻辑确定的“主题”,指出,拉萨尔借剧中的人物引发主题,以为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举行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一定会胜利,这乃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幻想。实际上是席勒的表现理想的倾向一种更为观念化的表现。
京大学2003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4:23)
中外文学:
填空:《诗经》又叫什么名字?
“纪传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亚洲三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及获奖作品。
简答:根据王维的一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谈中国诗歌语言美学特征。
《原野》的象征意义。
论述: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评价。
“浮士德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如何理解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中外文论:
填空:给出几位作家,说他们的代表作品。本雅明、巴赫金、福科、王骥德、、、、
名词解释:三一律
简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就是那段历史学和诗学一为描述已发生的事,一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那段)
给出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作解释。(是汉儒关于“思无邪”的认识。)
论述:外国文论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4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3:32)
中外文学:
1、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传说,日本创世神话和朝鲜“檀君”神话,分析东亚文明神话(形成?)的特征。(可从神话人类学……等诸多方面选择一切入点论述)
2、述《格列佛游记》的主题
3、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性格
4、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5、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并以此论述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中外文论
1、诗品序中的一段话(“诗有三义……”),标点,翻译,简述
2、给了一段毛诗大序和一段古今和歌真名集序的原文,通过以上引言论述中国和日本古典诗歌“美意识”的异同。
3、分析亚理士多德《诗学》中“诗”的涵义(范畴?)
4、论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联系
5、结合中外文论史实,谈谈对“理解的确定性”这一范畴的认识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2007-03-24 10: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