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大学信息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

更新:2023年07月11日 20:22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跳出以“我”为中心的怪圈,对他人要热忱、坦率、谦虚、友爱;要为人宽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计较;能正确对待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容人、让人、能冷静处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与意志的培养

教育学生能承受挫折,经得起打击;培养学生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消沉;在艰苦环境下不悲观、不气馁;能吃苦耐劳,能意志坚强地坚持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定性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己任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正确地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要具备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的能力,对个人的条件、气质、兴趣进行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树立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和实现人生价值观念及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心理品质。

(5)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教育学生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多种生理疾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科学饮食,在消费中不攀比,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

扩展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2)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3)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 湖北第二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变你自己。  耐受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忍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 逻辑推理 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社交能力。大学生处在一定的 社会关系 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 人际关系 是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志存高远,坚定信念。2、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 民族精神 ,维护国家利益和 民族团结 。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3、遵纪守法,弘扬正气。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遵守宪法、 法律法规 ,遵守校纪校规。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4、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5、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6、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7、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 社会公德 ,男女交往文明。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

心理就是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 心理 健康知识 点,欢迎阅读!

目录

心理健康知识点 方法

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知识点技巧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点方法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 经验 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心理健康知识点技巧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心理健康知识点注意事项

五、测试一下,每题有三种选择答案。

1、与人初次会面,经过一番交谈,你能对他(她)的举止谈吐、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准确的评价吗?

A、不能。 B、很难说。 C、我想可以。

2、你和别人告别时,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是――

A、对方提出的。 B、谁也没有提这事。 C、我提议的。

3、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你的表情是――

A、热情诚恳,自然大方。 B、大大咧咧,漫不经心。

C、紧张局促,羞怯不安。

4、你是否在寒暄之后,很快就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A、是的,对此我很敏锐。 B、我觉得这很难。

C、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

5、你与人谈话时的坐姿通常是――

A、两膝靠拢。 B、两腿叉开。 C、跷起“二郎腿”。

6、同他(她)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A、直视对方的眼睛。 B、看着其他的东西或人。

C、盯着自己的钮扣,不停玩弄。

7、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两人都喜欢的。 B、对方所感兴趣的。 C、自己所热衷的。

8、通过第一次交谈,你们分别所占用的时间是――

A、差不多。 B、他多我少。 C、我多于他。

9、会面时你说话的音量总是――

A、很低,以致别人听得较困难。 B、柔和而低沉。 C、声音高亢热情。

10、话时姿态是否丰富?

A、偶尔做些手势。 B、从不指手划脚。 C、我常用姿势补充言语表达。

11、你讲话的速度怎么样?

A、频率相当高。 B、十分缓慢。 C、节律适中。

12、假若别人谈到了你兴趣索然的话题,你将――

A、打断别人,另起一题。 B、显得沉闷、忍耐。

C、仍然认真听,从中寻找乐趣。

说明  选A----1分 B---3分  C---5分

分数为0--22:首次效应差。也许你感到吃惊,因为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而已。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或言语无趣,无形中却为来人做出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必须记住交往是种艺术,而艺术是不能不修边幅的。

分数为23--46:首次效应一般。你的表现中存在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分,但同时又偶有不够精彩之处;这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心理上重视努力在“交锋”的第一回合显示出最佳形象。

分数为47--60:首次效应好。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方是你工作范围抑或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无疑他们都有与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你的问题只在于注意那些单向的对你“一见钟情”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介绍

★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题大全

★ 大学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危机预防方法

★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

★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题及答案(2)

★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5篇

★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课程论文

★ 心理健康知识题库(4)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内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张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内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学生都以自己习惯性的方式应对着环境的变化与压力,应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入学适应过渡期的长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对理解新生入学适应有很大帮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状况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学业和社会适应,同一性混乱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有学者研究了新生与父母关系对入学适应的影响,发现平等*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有更积极的影响。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表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主体;相互尊重各自的观点;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尤其来自家庭的支持,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一位长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励和建议可能会使他们拨云见日,更加积极地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此外,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因素之一。

(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以用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1)尽快帮助新生了解、熟悉学校环境;(2)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兼顾;(3)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业;(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5)组织新生、教师、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某一主题活动,帮助新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6)设计并组织针对新生的团体辅导计划,让新生能从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获得有效帮助的各种渠道(如校内心理咨询门诊等)。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1.认知原因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受交往深度、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对他人进一步的了解。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现象,指在对人进行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在于以偏概全,极端化的表现就是推人及物,即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3)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偏见,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群体或特征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种族歧视和对“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帮助人们简化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对象特征、有助于交往的积极作用,也有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阻碍人们认识发展、对他人判断错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消极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际交往之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大学生情感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1)羞怯,指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带着这种心理去进行人际交往,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在交往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际交往难以持续,出现障碍。

(2)嫉妒,指因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和怨恨等个体情绪体验。有时候它对人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时候是消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再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把这种感*彩带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受,从而使人际交往失败。

(3)自卑,指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的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外界评价,但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交往起来比较吃力,害怕说错话,担心丢面子,长此以往,严重者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使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导致人际冲突。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种技能,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1.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学会坦然自若地面对交往,不怕失败,不怕被人讥笑。要重视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以此增强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从而逐步走上人际交往的良好循环。

2.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1)真诚。“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情感、观点、立场,交往才能不断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4)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5)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人际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3.勇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为了能和各种形形*的人相识、交往和相处,学习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如何使谈话继续和中止,如何阐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提出批评,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换位思考等。这些技巧可以通过书本、课堂、培训等途径学习,但主要还要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只有勇于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神经症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推算,世界总人口中的5%~8%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其人数是重性精神病障碍的5倍。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神经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较为严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不是某种特定的疾病类型,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它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它包括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一致,比较复杂,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职业竞争剧烈等因素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或学习过于疲劳以及某些突发的创伤事件等都可能成为神经症的诱发因素。

第二,神经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础。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第三,神经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较多精神痛苦和躯体不适,但医生检查始终不能发现相应的异常体征,即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症症状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第四,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认识,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喜欢诉苦及诉说躯体不适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神经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病态过分担心、疑虑,四处奔波,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做各种检查。

第五,神经症除癔症的一次发作好转较快外,其余神经症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惊梦、乏力、腹泻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2)*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学习、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无暇顾及。(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患者常检查和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状治疗无效。(7)自我评价低。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8)自杀观念和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还表现出焦虑、*降低、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抑郁症通常需要抗抑郁剂治疗,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轻、中度抑郁症通过单纯心理治疗可以恢复,多种心理治疗都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分析他们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去应付生活中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认知治疗和人际治疗对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在认知治疗中,重点在于帮助病人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在人际治疗中,重点是帮助病人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疾病。病人常有无法自我克制的、重复出现的某种观念、意向和行为,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强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摆脱;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极虑和强迫性对立思维;后者分为强迫意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洗手、强迫性仪式等。

关于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研究者能达成共识,即此病与人格特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迫症病人人格表现为:谨慎细心,深思熟虑,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总是过分地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欢有秩序、有条理,做事固执,动作刻板。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有密切联系。此外,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生化因素等也与强迫症密切相关。在遗传方面,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对此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除了进行一般性解释、鼓励、帮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外,还可以进行精神分析、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侧重。精神分析注重对患者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的探讨,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行为治疗侧重从行为矫正和强化的角度,矫正强迫行为和思维;森田疗法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焦虑症又有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之分。急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莫名其妙地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两手发抖等。急性焦虑症的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有时发作过后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复正常;有时则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状态,担心此病会再来。慢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心悸、烦躁、忧郁等。这种病人易紧张、易激惹,稍有*声和麻烦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发脾气,事后能有自知之明并有后悔感。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1)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患者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3)对未来莫名地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总是无来由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4)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充满警惕。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戒备状态,因而影响了他们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呢?对此,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意见,至今尚无定论。研究者发现以下因素与焦虑症发病密切相关。(1)遗传因素。遗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2)人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是焦虑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认知过程或思维障碍。研究发现,这类病人常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常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常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常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5)应激事件发生。在有突发的应激事件*下,多出现焦虑症。有时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为诱发因素。

对焦虑症可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等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派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治疗该症的核心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例如,如果焦虑症状与情境有关,则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则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时的信心。

2009-06-05 人教网
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它是指以积极优异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维护和改造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的一个相对状态。一般心理学家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和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别症状的有无为依据。所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指标主要有以下8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然而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年龄段来讲,主要会遇到以下11种问题:性心理,恋爱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吸烟饮酒心理,自杀心里,犯罪心理。
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很多不同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是简单的从挫折这一个方面来谈下我上述的11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当我们了解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就能从根源上来控制它。
二、挫折的概念
(一)什么是挫折
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日的。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那么就会产生三种情况: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能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人们才会产生挫折。
由此可见,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无法克服,而又不能改变这个目标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这一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取得理想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另外,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人们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躲避或攻击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主体认知不当的缘故。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所以,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挫折构成的条件
挫折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有挫折情境和人们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等。
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
需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需要是制定目标的前提,动机是实现目标的条件。如果只有强烈的动机,而没有实际有效的计划,则遇到挫折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必要的需要,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可能有强列的动机,当然也不会有明显的挫折感。
2、要有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
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上,即使有挫折感也是想象中的。只有当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受到阻碍时,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
3、要有挫折情境发生
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阻碍,就发生了挫折情境,这种阻碍一般来讲应是真实的、实际存在的,对于有的人来说,也可能是对想象中的困难、阻碍所产生的挫折情境。
4、挫折必须被知觉
个体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即必须被认知。如果客观上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知觉,当然也就不会有紧张情绪产生,也就构不成挫折情境了。
5、必须有对挫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一旦被认知,一般都有相应的反应,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就很难确定是否遭受挫折。
(三)常见的挫折种类
挫折的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做如下划分。
1、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按照挫折是否实际存在,可将其分为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实质性认知挫折,是指个体对实际遭遇的挫折事实和挫折情境的认知,是实际存在的挫折。而想象性认知挫折,则是指个体对想象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预测和认知。显然,实质性认知挫折有实际的情境表现,当事人可以做出有效处理,他人也可以给予有效的帮助;而想象性认知挫折并不存在挫折事实,只是当事人对受挫折情境、后果想象的认知,因而比较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处理,想象性认知挫折往往不被他人所理解,一般也就比较难以得到他人有效的帮助。
2、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按照挫折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一般性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常见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见到的小挫折,如同学间偶尔争吵几句,乘车进城遇到堵车,去商店购物不巧碰上关门休息等。这些日常琐事虽然也会引起心情不快,但很快就能过去,对人的影响一般比较小。严重性挫折是指在某些与自己关系密切,或意义重大的问题上遭受的挫折,如高考落榜、亲人亡故、触犯刑律等。这些事件对人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有时挫折虽不严重,但接踵而至或同时出现,也会构成严重性挫折。
3、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按照对挫折是否有心理准备可将其分为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意料中的挫折是指当事人已有察觉或已有了一定戒备后遇到的挫折,如亲人久病而亡,夫妻长期“冷战”后离异等。意料外的挫折是指当事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突然遭受的挫折,如遭遇车祸等。一般而言,意料外的挫折比意料内的挫折对人的打击要大。
4、事业性挫折和生活性挫折
事业性挫折可以具体分成工作挫折、学习挫折、理想挫折等。工作挫折,主要是指工作环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挫折,如工作环境的突然恶化,工作条件的突然改变,工作成绩的不被承认,晋升、提薪方面受压制等。学习挫折,是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理想挫折,是指当事人自己原来确定的奋斗目标虽经努力仍未达到而的挫折,如考研究生失败等。
生活性挫折可以具体分成家庭挫折、婚恋挫折、交往挫折等。家庭挫折,主要是指家庭遭遇了变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邻里纠纷、父母离异等。婚恋挫折,主要是指在婚烟恋爱方面产生了变故,使正常婚恋生活产生障碍,如失恋、离婚、第三者插足、婚恋受到家庭干涉等。交往挫折,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事人交往的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挫折,如好朋友因误解而分手,遭人诽谤、妒忌、猜疑等。
5、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
按照挫折持续的时间可将其分为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
短暂性挫折,是指挫折持续时间较短,是暂时性的,这种挫折即使是比较严重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如一次考试没有取得好名次、高龄老人的自然死亡等。
持续性挫折,是一种长期的挫折状态,既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接二连三的。由于导致挫折的条件和情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使人长时期、持续地处于紧张状态和挫折感之中。持续性挫折使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改变人的性格,而且多为焦虑不安、压抑、回避、萎靡不振,有时也会有攻击、粗暴等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挫折形成的原因出发,把挫折分为内部挫折和外部挫折、主机因素和客观因素挫折、自然挫折和社会因素挫折等。
(四)、挫折的作用
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第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挫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第三、它可能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它可能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四)、挫折的作用
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第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挫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第三、它可能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它可能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三.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挫折时,人的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坏,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感到困扰、不适应,甚至体验到一种痛苦的折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会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消除或减轻这种状态的倾向,会有意无意地采取某种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即人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通常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或心理自卫机制等。
1、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
在充满矛盾、冲突、纠纷、曲折、是非的世界里,心理防御机制已经渗透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倘若一个面临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心理防御机制又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或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了,就很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挫折会打破人的心身平衡,从而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然而,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既影响到对挫折的适应,更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防御机制常可起到缓冲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等作用,并且可为人们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它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都能在人们抵御挫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效应的。
心理防御机制通常有积极和消极的之分,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缓冲心理挫折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有助于个人体积极战胜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大多表现为退缩、逃避、自欺欺人,虽然也能起到暂时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但常常会阻止个体面对现实、积极进取,过分使用还有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因此,应准确把握、适时适度运用。
2、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受挫后的心理压力,调整好心理状态,赢得战胜挫折的时机。大学生中常见的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