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大学信息 >正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

更新:2023年06月22日 03:11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介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56年,隶属于朝阳区教委,位于朝阳区东部管庄地区,交通便利,是方圆10公里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初中24个、高中12个),师生1200余人。

北京传媒附中和二外附中哪个好

二外附中。
1、学校名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是北京市朝阳区区级示范校,连续四年获得高考优秀校的良好态势,而北京传媒附中就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后改名为北京传媒附中。
2、师资力量。二外附中师资力量雄厚,该学校教师基本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北京传媒附中的老师大多是一些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新老师。所以二外附中更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学校领导

2013年9月
校级领导:校 长:付晓洁
书 记:袁照峰
副 校 长:李剑锋(主管教学、行政)
副 校 长:蔡淑亮(主管德育)
校长助理:胡 琰(行政)2013.9
校长助理:郭 莉(教学)2013.9
校长助理:林美钦(德育)2013.9

二外附中怎么样,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校风怎么样 - ...

是一所不错的完全中学,学校校风提出外语强智、生态育德、体育健身的三大特色建设思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56年,隶属于朝阳区教委,位于朝阳区东部管庄地区,交通便利,是方圆10公里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初中24个、高中12个),师生1200余人。

为了更好地践行“构筑幸福承载希望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的三级 管理体系 ,近年来学校提出外语强智、生态育德、体育健身的三大特色建设思路;

并逐步探索和完善了“生态特色课程”、“体育特色课程”、“外语特色课程”互为支撑的三大课程框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色明显,外语见长,有国际视野的 可持续发展 的合格学生!

教师队伍

学校具有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100%,博士1人,已取得硕士学位和正在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的23人;学校有高级教师34人,占专技教师总数的24.8%;一级教师47人,占专技教师总数的34.3%;

近年来,学校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拥有特级教师2人,市、区级骨干教师20人,校级骨干教师40余人,区*教研员7人。学校正以新的面貌阔步前进,教师们也以新的姿态在学校课程改革的舞台上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二外附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

2011年5月,经区委区*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简称二外附中)。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国家级试验项目校,是高中特色发展项目北京市实验学校,是朝阳教委批准的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第二批区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建设学校。学校“外语特色课程实验班”获得市教委批准,已于2012年9月面向全市正式招生。学校教学楼的改扩建使得学校建筑面积由原来的7000平米提高到现在的35000平米,办学硬件超过市颁标准,师资水平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校正努力将自身打造成朝阳东部地区达到市级示范校办学水平的优质校。为了更好地践行“构筑幸福承载希望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近年来学校提出外语强智、生态育德、体育健身的三大特色建设思路,并逐步探索和完善了“生态特色课程”、“体育特色课程”、“外语特色课程”互为支撑的三大课程框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色明显,外语见长,有国际视野的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学生!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