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正文

铁饭碗中专院校排名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

更新:2023年05月25日 08:08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铁饭碗中专院校排名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铁饭碗中专院校排名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

本人就是八0年初中考上中专的,下面谈谈本市当时情况。

一九八O年我市(含市区、郊区和某国营农场,不含县)中考人数近八千人,中专招生66人(其中女生必须30,下述),市一中正规招收二百多人,其它高中不少于十所,每所具体招生人数估计不少于一中。据我所知当时市一中没有花钱*就能进校这一作法。

当年考试科目为语文(满分为100分)、数学(满分为100分)、理化(满分各50分,共100分)、政治(满分为100分)。总分400分。

当年中考没有正规复习资料,大都是授课老师腊纸刻印。一九七七年底国家才恢复中考和高考,大家都十分珍惜学习机会,都很用功。 农村户口 的孩子要想找个正式工作,除了当兵提干,中考高考几乎是维一出路。

据我所知当年招生名额如下:省交通学校2人(四年制),省邮电学校(四年制)2人,省农机学校2人,某电力学校锅炉专业10人,省幼儿师范10人(女),市师范学校30人(其中女生10人),某卫校 护理专业 10人(女)。

据我记忆:当年中考男生 录取分数线 为312分,女生降20分。当年市一中录取分数线为286分且语文必须及格(当年中考语文及格不到五分之一)。

综上所述:

一,中专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

二,中专为首先录取,分数线高于市一中。

三,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只想找个 铁饭碗 (当时包分配, 干部身份 ,行政24级或技术15级),国家政策也是拔苗助长。

四,当年初中考上中专的同学,可以全部进市一中,而且排名在前。二年后(高中二年),若无特殊情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以考入重点大学。大胆一点说,八二年清华、北大、 中科大 等新生将会大面积换人。

五,我们目前都近退休,据我观察这批初中考入的中专毕业生,生活和发展得大多还可以,但和八二年考上重点大学的来比还有差距。

人尽天择顺其命,

物随人用作其功。

因为当时,读中专毕业,包分配工作。

三年中专毕业就有正式编制的工作。

高中三年还要考大学,大学毕业后才能分配工作,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

中间差了7年。

换做是你,你会做哪样的选择。

这句话不知道出自何处?至少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是80年代的初、高中及大学生,初高中都是省重点中学。那个时候中专生也属于 国家干部 ,可以农转非,这个是关键。中专分为小中专和大中专两种,小中专是初中毕业生经中考录取的,大中专是参加高考的考生,超过录取分数线,没被录取本科和专科的人,可以选择读大中专。从学历上看,大中专和小中专差不多,都是中专学历。我们中考的时候,成绩好的人是不屑去报考小中专的,因为将来必然会考上大学的,选小中专完全是浪费自己的前程。考小中专的一般是成绩中等,以及家庭困难需要早点参加工作的人。由于那个时候高考竞争非常激烈,淘汰率太高,本专科加中专,录取率也只有百分之几,所以比较差的学校以及乡镇的中学,由于高考预考的时候,就极少有人能通过,即使侥幸通过预考,高考过线的希望也比较渺茫,所以这些学校的学生在中考的时候才会优先报考中专,因为那些学得好的学生都去考重点高中了,小中专竞争压力小,考上后可以农转非,成为国家干部,避开了高考的独木桥,也可以早两三年参加工作。我估计是这个原因,才有这样的话题吧

我1977年初中毕业,1979年高中毕业。1984年大学毕业便在学校任教高中语文。

我们没经历过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们那个时候,高中毕业也可以考中专,但都要参加 全国高考 的统一考试。其录取顺序为:大学本科、 大学专科 、中专。八十年代初,初中生考的中专,在我们这里叫"小中专",此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说实话,当时我很想上中专,因为我读的是 文科 ,那年我高考离本科线差了一两分,只能读专科,但专科又只能读师专,无其他选择。而我此前曾在学校代过课,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太苦太烦,不想去。但文科没有中专,只得硬着头皮去读师范专科学校了。

有人说八十年代,初中毕业生学习好的都去读中专了,考不上中专的才去读高中了。这一说法有些偏激,实际情况应该是大部分学习好的都去上高中了,有一小部分读中专去了。

还有人说,学习好的初中生考专科学校去了,这在八十年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专科学校属大学系列,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高中毕业才可以考,初中生是上不了专科学校的,除非你通过自考,或你是 特殊人才 并经过特批是可以的。说这话的人,缺乏起码的常识。

由此看来,保留 历史 的真实面貌是件很艰难的事情。才过三十多年的事,而且所有经历者都还健在,结果,事就被某些人给硬生生地弄混淆了。再过三四十年,更不晓得会歪曲得怎样了?

这种说法绝对错误。

我们镇上有六个初中学校。我们学校当时毕业班120人,高中录取10人,不到10%。在中考之前,还要进行一次预考,这个预考很历害,几乎50%的学生被刷下去,光荣地回家务农了。

考高中也要 报志愿 。我当时压根没考虑中专志愿,只报了高中志愿,因为我当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一些报中专的,大致情况如下:

1)考高中没希望。平时成绩中、下游。

2)家庭情况不好。

3)几辈子都是穷苦人,抓住了一个能端公家饭碗的机会。

中专院校不是太好。如地方的师范学校,机械专科学校,煤炭学校等等,在当时属于一般人不愿意去的学校。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专院校报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知道这类院校水平不行,都不爱报。但中专院校还得开办,所以招生生源很差,一般考不上高中、又不想补习的学生就会报中专。

中考上了中专的学生,其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分配:三线穷苦的工厂居多;师范类一般到偏远山区,市区、县城压根没有其位置。

职称、晋升:职称有点尴尬。大本一般五年可评工程师;中专生就是技术员,在车间闷着,没人给你 评职称 。一些中专生评个 助理工程师 都很费劲,还必须学很多课程,经过几轮考试。

薪资:刚入职只能拿到大本生薪资的60~70%。涨幅低,大本一级二十多元,中专生只能涨不到十元。

待遇:中专生是工人待遇,至多技术员;大本是干部待遇。工作服都不一样。女生找对象,基本盯着刚分来的大本。

总结:中专生是八十年代很尴尬的存在。我们上大学时,也很少或者几乎不与中专生来往,他们的学校也很偏僻,规模也很小,还不如一般的高中,这样的学校,连一个象样的名师都没有,如何能培养象样的学生?所以说八十年代的初中专撑死了如同现在的职高。

这个话有些绝对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但大部分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知识,渴望上大学,能够上个中专已经是很不错了。

当时,也不明白大学和中专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考上大中专就是干部身份,就有了铁饭碗。这一点可能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很重要,可以直接改变身份,跳出农门。

而初中毕业考上中专,注定身份就改变了,没有必要再去读高中考大学,而且很多的家庭也希望孩子能尽早独立,挣钱养家,帮助家里负担经济压力。

因此,大多数学习优秀的孩子都会在初中毕业时,直接报考中专,如果能够考取,肯定去上,基本上没有人会放弃中专,去读高中。

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上技校。

记得那时候初中毕业,想考中专是需要预选的,只有参加考试,预选上的才能去考中专,可想而知,这些能够参加中专考试的人已经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考上中专的自然是成绩更拔尖的孩子了。

记得邻居家的孩子当年考中专没考上,不得已上了高中,结果几年之后高中毕业却是考上了大学。

如果当年他能考上中专,是绝对不会去上高中的,也就没有后来的考大学一说了,连他本人都觉得很幸运。

归根结底,成绩优秀的人大部分都去读了中专,没有考上中专的才不得已去读了高中和技校,这应该是时代的产物,跟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关系。

这种说法相对正确。我是七八年高考考入师专,八一年毕业教书。

前八年在农村某镇初级中学教书,长期当班主任。那时候确实是中专热,因为考上了国家包分配,成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

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改革开放,就业机会很少。考出农村户口,吃国家粮成为农村优秀孩子的首选目标。竞争相当激烈。

这种情况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高考的扩招和国家分配政策的变化,才逐渐变淡。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就是农村出身的80后,97年参加中考,对当时的这个现象还是记忆犹新,因为我们那一届的同学就是这么过来的,后面就开始慢慢地考高中的多起来了。

记得那时,我的成绩中等,不算差,也不拔尖,年级排名大概都是在级35-40左右,但是人数少,全年级也只有七八十人左右,所以只能去到一个普通的高中上学了。

但是那时的农村,读书的人少,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不读书,有些是因为家里穷,有些确实成绩不好,没有继续读的必要。所以上初一时一般一个年级三个班,但是到初三时就成了两个班,好多成绩一般家庭条件也一般的读到初二就退学了。

其实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成绩特特好的去上重点高中,但是重点高中一般在市里,要求也特别高,所以对于一所乡村中学来说去市里上高中的孩子几乎没有。

除去特拔尖的极个别,然后就是非常优秀、拔尖的几个了,这几个肯定都是去上中专的。

记得当时我们学校成绩最好三四个就是去了县里的师范及其他中专学校读的书。

01 跟当时的国情及政策有关

国情就是当时 社会 处在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早点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就设置了中专需要考,且分数线高,因此一些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初中时代就去读了中专,中专读完就走上工作岗位了。

可以说那时能考上中专的的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

02 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那时的中专,读完都包分配工作还解决户口,而且学校都不错,例如:师范学校、卫校、党校等,都是些国家事业单位。

学制两年就可以出来参加工作,用那时农村的话来说就是商品粮户口,也是拿国家工资吃皇粮的人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帮家里缓解经济压力,有工资拿回家,帮助下面的弟弟妹妹。

如果成绩好的人不去读中专而是去读高中,然后考大学,这对一个那个时代的农村家庭来说压力是巨大的,而且那时的家庭最少是两个孩子甚至更多,很多孩子都没书,更别说上高中读大学了,因此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早早读完书参加工作。

03 降低高考风险

成绩拔尖的人选择去初中专早点就业拿工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降低了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初中可以考上中专,高中三年下来未必能考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那么对一个农村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现在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卓越高中、普通高中、中专在学生们与家长的选择中完全颠倒,内卷教育、鸡娃等等都成了时下新名词。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如何改革,做一个对 社会 有人的才是根本

80年代大量优秀的人都选择中专,是那个年代的需要,也是那个时代所迫,并不是考不上高中。

那时,中专文凭的人就能为国家所用,在国营厂有一份正式工作。这是那个年代的人,特别是农村孩子吃“国家粮”最快途径,大家都梦寐以求。

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初也是如此。回想当年,我同时考上县最好的高中和市里维修 汽车 的技校,我最终选择上高中。父亲知道我的选择后偷偷地哭了,母亲后来才告诉我的。父亲表面说让我自己选择,但其实他希望我上技校,三年后就能有一份正式工作。上高中一切都是未知数,要是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空谈。那时候大学招收比例不高,我们高中一个班才考上三、四个。高中三年我发奋读书,成绩一直在全班前几名,但还是差了点分数没有考上,后复读一年才考上大学。毕业并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工作。

五十年代,国家刚刚建立,又逢抗美援朝,老一辈凭满腔热情建设国家。大家吃的是大锅饭,有福同享。

六十年代,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懂知识的人,父亲读完初中两年(那时初中就两年)就进到县里报名,进了供销社成为一名会计。

到我这一代,一个中专文凭或技校文凭就吃“国家粮”了,有了“铁饭碗”。

今天的年轻人,你们读了大学,即使是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都需要自己找工作,要想个“铁饭碗”,必须再考公务员。

也许将来,公务员也不是“铁饭碗”。

时代选择人,时代造就人。每一代人身上都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铁饭碗中专院校排名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铁饭碗中专院校排名 为什么80年代都说最优秀的都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