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高考政策 >正文

重庆市的学生户籍和学籍对于小升初、中高考都有什么影响?

更新:2020年07月13日 13:55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重庆市的学生户籍和学籍对于小升初、中高考都有什么影响?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重庆市的学生户籍和学籍对于小升初、中高考都有什么影响?

  如今学生们上学都有一份个人专属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会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在校成绩和表现、奖惩记录等等,这也就是学生的学籍。户籍是相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而言的,一个家庭就是一户,再说直白点就是一个户口本就是一户,在很多市区,学生们入学升学选择学校要根据户籍所在的地区选择。那么户籍和学籍对于学生的重大升学考试都有些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重点解读一下:在西安学籍、户籍对孩子小初高升学的影响!各位家长详细了解一下!

  中考阶段

  西安市中考志愿填报系统(简称中招系统)比较特殊,它分为两个独立的中招系统,城六区与非城六区使用不同的招生系统,即城六区(碑林、雁塔、莲湖、灞桥、未央、新城)中招系统、五区二县(长安、临潼、阎良、鄠邑、高陵、蓝田、周至)中招系统,这两个中招系统相互独立,互不牵扯。即城六区的考生不能填报五区二县的志愿,反之亦然。所以对于孩子报考的高中就有很大区别。

  1、西安市城六区户籍和学籍

  如果孩子的户籍和学籍都在城六区,那么中考时只能报考城六区内的高中,非城六区内的高中报不成。

  2、非西安市城六区户籍和学籍

  假如孩子的户籍和学籍都在长安区,那么中考时只能报考长安区的高中,不能报城六区高中(除非自招录取)。

  3、城六区户籍、其他城区学籍或城六区学籍其他城区户籍

  很多家长在小升初阶段会跨区择校,例如学籍在城六区,户籍在五区二县,(反之也是成立的)那中考是在哪考,可以报哪的高中呢?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中考时需要做选择,是回城六区参加中考或在其他区参加中考,在不同的区参加中考,能报考的学校范围就不同!

  举个例子:小华同学户籍在长安区,在城六区上初中,则中考时可以回长安区参加中考,也可以在城六区内参加中考,若选择回长安区参加中考,则只能报考五区二县高中,若在城六区内参加中考,则只能报城六区内高中。

  另一种情况小华同学户籍在城六区,在五区二县上初中,则上述情况一样,选择在户籍或学籍地参加中考,则报考哪里的高中。

  4、外地户籍,西安市学籍

  根据陕西省、西安市考试中心所发文件精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西安市参加中考须满足以下条件(以往年为例,最终以当年最新政策为准):

  一、要求参加2019年西安市中考的非西安市户籍(外省、外市、外县)的考生需满足以下条件:

  1、有西安市初中学籍。

  2、家长(父亲或母亲)在西安市办理居住证连续一年以上(办理到考试当日连续满一年或连续一年以上)。

  3、家长(父亲或母亲)在西安市交养老保险一年以上(办理到考试当日连续满一年或连续一年以上)。

  是否能够报考城六区还是非城六区的高中,则要看学籍所在的区。参考前面1、2条。

  高考阶段

  经过西安小升初和中考阶段,终于到了最关键的阶段高考了,那学籍户籍对在西安市参加高考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要给大家说明的是:高考不看学籍,只看户籍!详情请看下文:

  1、西安市户籍

  在西安市参加高考。

  2、非西安市户籍,但属于陕西省考生

  参加高考的陕西省本省考生一律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高考报名。不过不用担心,高考陕西省统一命题,全省同卷,对于陕西省考生不会有影响。

  3、非陕西省考生

  外省务工人员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在西安参加高考!

  根据陕西省、西安市考试中心所发文件精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西安市参加高考须满足以下条件:

  1、在西安有三年连续高中学籍。

  2、家长(父亲或母亲)在西安市办理居住证连续满三年。(办理到考试当日连续满三年或连续三年以上。)

  3、家长(父亲或母亲)在西安市交养老保险连续满三年。(办理到考试当日连续满三年或连续三年以上。)

  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要回原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

  在孩子的升学过程中,户籍和学籍会一直伴随孩子,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引起重视,提前筹备相关资料及证明,不要到了升学考试将近才着急哦!

  西安小升初阶段

  在西安小升初阶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对于孩子的学籍和户籍要求是不同的。以下根据2019西安小升初最新政策解读,仅供大家参考!

  从2019年西安民办小升初资格审查流程及报名报名条件细则规定情况来看,在对学生资格审核时,都会对户籍、学籍进行严格的限定,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外地学生都是不能参加西安民办小升初的!那么西安民办小升初的报名条件是什么呢?下面划重点:

  西安民办小升初报名条件:

  ❶ 具有西安市户籍〔2019年5月31日(含)前落户〕

  只要户籍属于西安市,所有民办学校都可以报名

  ❷ 西安市学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只要学籍属于西安市,所有民办学校都可以报名

  按照2019年公布的最新民办小升初招生对象,具有西安市户籍或学籍任何一个,都是可以报考民办学校的!

  ❸ 既没有西安户籍也没有西安市学籍

  除了户籍、学籍外,还有这12种学生(外地户籍政策规定准入类学生)可以参加民办小升初,看下图:

  公办初中学校报名条件:

  一、学籍、户籍均在xx区:

  所需资料:

  户口薄、《学生学籍档案》、《西安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

  入学安排:

  由xx区教育局分配至学区中学。

  学籍其它区,户籍xx区,需要回本区就读初中:

  所需资料:

  持户口薄、《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学籍信息登记表》和小学毕业相关资料

  入学安排:

  持相关证件到xx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办理或学区对应初中学校登记。(各区稍有不同)

  集体户入学办法

  所需资料:

  各城区要求提供的资料稍有不同,以每个城区教育局具体通知为准。

  雁塔区

  1、家庭购房无法落户者,小学提供户籍证明、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有关房屋证明等到对应登记点登记;初中提供户籍证明、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有关房屋证明、《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证明、小学毕业相关资等到对应对应登记点登记。

  2、家庭未购房者(或家庭购房未交房者),实际居住地为雁塔区内的租借房,小学提供户籍证明、无房证明(或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有关房屋证明)、租房合同、房主房产证明、社区证明到对应登记点登记;初中提供户籍证明、无房证明(或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有关房屋证明)、租房合同、房主房产证明、社区证明、《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证明、小学毕业相关资料等到对应登记点登记。

  新城区的要求是:

  新城区的集体户适龄儿童、少年,持集体户口卡和《儿童预防接种证》到区教育局指定学校登记,由区教育局根据学位情况相对就近、统筹安排入学。

  入学安排:属于xx区范围内集体户籍,在xx区下设的咨询登记点进行登记,由xx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属于开发区范围内集体户籍,在开发区下设的咨询登记点进行登记,由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

  ①进城务工人员:

  进城务工人员是指非我市户籍并取得西安市居住证的务工人员;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户籍到城区合法稳定居住务工的人员。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沣东新城、国际港务区及高新区托管原雁塔区和原长安区户籍的交叉务工人员,其子女在户籍所在地按学区登记入学。

  ②入学方式:

  由进城务工人员持“四证”先到居住地周边学校或区教育局指定登记学校办理登记入学手续,周边学校学位已满而无法容纳者,由区教育局将按照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全区空余学位情况统筹安排。

  “四证”具体内容:

  居住证明:随迁子女父母双方的西安市居住证或在我市合法稳定居住的证明。其中,非我市户籍务工人员提供西安市居住证及相关材料;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户籍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由社区办理的我市居住证明及相关材料。

  户籍证明:随迁子女与父母同一户籍的户籍簿及父母的身份证(复印件)。

  务工证明:随迁子女父母双方合法真实有效的劳动务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材料。

  流出证明:户籍所在地*街道办或乡镇以上人民*开具的在当地无监护条件的学生流出证明。

  总结

  公办初中:以户籍为主划分学区范围,学籍为辅,两者都没有,按照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须准备“四证”。

  民办初中:西安市户籍或学籍,有一个就可以。

  如果民办学校没有考上,公办学校怎么上?

  参加民办学校初中招生未被录取的学生,于6月30日前,由各区县教育局按照《西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9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市教发〔2019〕50号)安排入学。已被民办学校初中录取的学生,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放弃民办学校学位。

  以上小编整理的关于西安市学生上学升学入学,户籍和学籍所起到的作用,西安市的学生和家长一定要仔细看上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重庆市的学生户籍和学籍对于小升初、中高考都有什么影响?,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重庆市的学生户籍和学籍对于小升初、中高考都有什么影响?”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