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正文

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更新:2024年06月23日 23:20 大学路

邓海建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栀子花快要开了,高考季悄然就来了。

2021年的高考,寻常之处亦有不寻常之点:心心念念的首批“00后”们,将步入高考考场,975万考生迎来人生大考。一批“接地气”的本科专业落地招生,高考加分项目继续大幅度“瘦身”。5月9日举行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在这个惟变不变的时代,各种微妙的变化,在庞大的高考叙事里暗香浮动着。

丢准考证的谣言老梗又在微信里复活了,呼吁全民屏息凝气的声音又苦口婆心了,卯足了劲研究高考作文的专家学者又摩拳擦掌了,各个城市的高考出行攻略又心口相传了……有人说,没有经历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做不完的考卷、黑板一角的倒计时、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在每个中国人的芳华青春里,有着梦魇般的阴影,又有着涅��般的感喟,更有着“人生出彩”的瑰丽憧憬与壮阔思绪。

高考改变了我们。

中国有耕读传家的渊源与情结,自科举始,便劝诫底层青年通过考试来逆袭人生。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即便以现代观之,1977年那年冬天,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闪耀而至,570万中国年轻人永生难忘。41年过去,比改革开放还早一年的高考制度,传递了知识的价值,彰显了学问的力量,更在板结的社会阶层结构上破冰击楫,一路长风破浪、行稳致远。就像中学楼宇间横幅写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41年过去,高考作为人才选拔与教育甄选机制,改变了年轻人的命运、改造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就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辍学生之一的比尔·盖茨说的,“虽然我从大学辍学,然后幸运地在软件行业有一番建树,但是获得学位是更可靠的成功之路。”当高等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它夯实的不仅是年轻人造梦的基础,更有家国之梦的根本。这不是1500多年科举传统使然,而是在弥合社会断裂、抵达规则公平层面,高考是绝对的实力担当。忽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则新闻,标题就是——高考“白卷”考生10年后考取大专,后悔浪费高考机会。

我们改造着高考。

自上海、浙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均已公布改革方案。去年底,不少媒体都在热议“浙江模式”。比如浙江提出,从2021年招生起,将引导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把物理作为选考科目。在中兴事件之后观之——重视物理,恐怕不单单是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翻过温伯格的《终极理论之梦》、知道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之后的顿悟,而是立足中国发展现存与未来的思索。从内容到制度,从流程到操作,高考的微妙变化,都牵涉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诉求。

公共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是对高考制度更深层次的改造。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50%。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亦让高考的“神奇跳板功能”得以祛魅。高考所承载的机会公平的价值,正在越来越多人生出彩的社会性机遇中边际递减。在人生上流的搏击中,高考的“独木桥”,迟早会被多维度的“立交桥”所替代。

风引春心不自由,谁人少年不赋愁。高考是中国青年的标签式记忆,它或者改变了年轻人的航向、或者改造着年轻人的心性,在抽象的社会历史叙事之外,亦关切着千家万户的诗与远方。我们以为高考不老、青春不散,不想恰在我们以为之间,高考四十多年,青春梦已远。或者,我们热议的高考,未必是你想象的高考,它只是路过国人青春的一阵风疏雨骤,而我们怀旧并耿耿于心的,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梦与光阴罢了。(来源观点中国) 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