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 学历层次: 中专
  • 学校性质: 中职中专
  • 主要专业:
  • 联系方式:
  • 院校地址: 江苏南通海安高庄路126号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历经多次资源整合,由原海安县海陵职业中学、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分校、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海安教师进修学校(海安艺术学校)、江苏省双楼中等专业学校、海安市技工学校、海安市建筑工程学校先后合并而成。到目前为止,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是“新中国农村职教第一面红旗”。2010年学校建成江苏省省级社区学院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2月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12年更名为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同年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安办学点,2015年在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学院基础上成立海安开放大学,2016年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现代职业学校。学校办学层次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四个板块。现有教职工 603人,其中专任教师 580 名,中高级职称教师 429 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在籍生6000余人。办学以来,学校先后获得过“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全国奥鹏教育示范学习中心”、“中国特色教育项目学校”、“江苏省德育、教学及就业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南通市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南通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贴近产业市场需求,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的作用。学校共有二十余个由学生自主成立的学生团体,分为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及体育健身类三个大类。学校社团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原则,积极开展法治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绿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省优秀学生社团,学校团委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和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参加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军训汇报展演荣获过团体一等奖,参加南通市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获银奖。中职“五位一体”法制教育工程被评选为南通市中小学法治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被表彰为海安县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合作办学新渠道。与韩国大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国立技术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大等高校建立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成人本科远程教育合作关系;与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自考教学合作关系;建立了贵州独山、云南大理、河南漯河、安徽砀山、江苏沭阳、江苏丰县等县外生源基地;与联发集团、苏中建设集团、中洋豪生大酒店华艺集团等38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建有26个企业冠名班,3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牵头建立了由6所中等职业学校、6家餐饮企业和海安市餐饮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南通市餐饮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完成了南通市中餐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

学校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项目服务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海安质量技术监督局、县残联、住建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职教园区、苏中植物园、米兰特、浚丰太阳能、鹰球集团、瑞海物业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全县锅炉工和司炉工培训、会计上岗证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厨师培训和收银员岗位等级培训、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社区医生健康管理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年培训量平均达2000人次,提升了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技能。

学校以师德建设为基点,以进修培训和教育科研为途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各类平台,不断提升师资层级和内涵,锻造出一支乐于奉献、学历过硬、理实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几年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级子课题、5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0项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先后10多次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3位教师在两课评比中获得省示范课荣誉,3人次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夺得金牌。

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共开设有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5个专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入推进产教研融合,着力培养“科技与人文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徳技双馨”、“一专多能”的高级技能人才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