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首任正副院长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和张冲两位将军担任。自建校以来,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等,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现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现有9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12个省级重点专业、13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一流专业。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4个、省级小语种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新专业支持计划建设项目1个。学校曾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学校现有科研基地2个、创新团队4个(其中省部级3个,地厅级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其中院士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3个)、智库1个。2015-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达到114项;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各类项目达到76项;获得省部级、地厅级项目、横向课题累计500余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024人,其中本科生25187人、硕士2783人、博士85人。现有教职工182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9人,聘请校外教师2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04人,副教授392人,博士学位356人,硕士学位700人,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岭学者,云岭英才奖励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省级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0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教育部社科司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百强期刊”。
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企业家,大多数由我校培养,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开设有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佤语、纳西语、彝语、哈尼语,壮语、苗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专业,是全国开办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种类最多的学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201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立足辐射南亚东南亚,学校开齐开全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5个语种专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跨越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近年来,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学校形成了“班子团结、校园和谐、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为更好服务少数民族大学人才培养,2013年,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我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架好通住高等教育的桥梁,为省内外高校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本科生源。基地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云南省表彰。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学生阿丽努尔•阿力木回信,提出了各族同学“要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希望。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备忘录,中印瑜伽学院在我校成立。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项批示。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瑜伽学历教育的先河,目前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健身瑜伽理论研究中心,学院致力于成为瑜伽在中国传播的标准制定者、规则维护者、利益调节者乃至中国瑜伽学科的奠基人。学校也积极助推传统文化传播,成立“国际太极联盟”并在印度3所高校挂牌成立国际太极学院。
为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2014年12月,由外交部批准成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设立,并相继成立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瑞丽等8个培训基地,开展来华工作人员的语言和技能培训。2017年11月,学校积极响应澜湄六国合作机制和我国领导人的倡议,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目前已有包括老挝、缅甸在内的国内外38个学校、企业、政府机构等成员单位入盟。2018年1月10日,在澜湄国家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两次表扬了云南民族大学。他说,近两年,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云南挂牌,已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他还说,澜湄大学生友好运动会2017年5月在云南成功举行,增进了青年一代的了解与友谊。同时,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办学,2019年4月25日,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缅甸万宝分院)正式成立。
植根优良传统,学校主动作为,2014年10月,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是省级干部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建院至今,共举办了220多期24000多人次的各类培训,培训对象涵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40个民族乡,包括云南世居的25个少数民族和各级各类各民族党政干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16年,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批准开始承接外国政党干部培训,是目前全国高校唯一一家,共承接了来自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刚果(布)、蒙古、马来西亚等国政党干部400多人次,在服务党的对外工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联部多次表扬并充分肯定。
68载春华秋实,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踏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