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专业 >高考专业 >正文

中国防雷专业大学有多少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

更新:2023年10月10日 18:18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防雷专业大学有多少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中国防雷专业大学有多少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氏郑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铜板作为接地装置。50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3~5m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
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自1957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1.17m,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1957年7月8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
为此,北京市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员众多的影剧院安装避雷针并指定由笔者负责设计。此后,从天安门开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大殿、景山万春亭、北海公园白塔,以至鼓楼、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智慧海、十三陵长陵棱恩殿、明楼、戒台寺等30多处古建筑物和中山公园音乐堂等重要影剧院都相继安装了避雷装置。
1957年,笔者将过去积累的雷击事故调查和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研究报顷锋告并且于1958年9月在建工部设计局于武汉召开的“全国电气设计人员交流大会”上,作了报告,发表了防雷观点和设计方法。报告中提出的雷击规律、防雷标准、保护方式、设计要点、屋顶板内钢筋作接闪装置的理论以及详细的设计实例和数十种做法大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以后被广泛采用。
1958年底,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清华大学高压教研室共同成立了“北京建筑物防雷研究小组”。1962年5月出版的《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和1980年9月出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就是在笔者1957年研究报告和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书中突出的观点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六项重要因素,即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屏蔽作用、均衡电位、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线。
现在看来,国内外的标准和规范都离不开这六要素,有的单位还把它们作为设计原则。笼式避雷网和等电位连接早在1958年就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工作实践中采用了,而国际上戈尔德(G.H.Golde)于1997年才在《雷电》一书歼乎颂(国际名著)中谈到等电位连接的做法,所以我国的防雷研究和实践并不落后。
笔者主审的我国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于1983年11月7日公布。第二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林维勇先生主笔)于1994年4月18日公布。该部规范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的东西,将接闪器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改为滚球法并结合我国防雷设计的实际经验增加了许多新条款。这两部规范对指导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70年代以前,人们听到的雷击事故多是击中建筑物或大树,严重的造成了建筑物烧毁或人员伤亡。那时被雷击的建筑物绝大多数是没有安装防雷装置(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现在听到的雷击事故相对少了,其原因是,六层以上的多层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都安装了防雷装置。有时,接闪器接闪后,即使是微电子设备因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受损,局外人也不知道,本单位做些局部修理也就完事了。其实,现在的雷击事故并不算少。雷击建筑物对某一栋楼而言可能是百年不遇的事,但防雷装置接闪则是较常见的,这也是正常的。
接闪装置接闪后,建筑物引下线附近的设备会受到雷电流的感应,这就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90年代以前,国际和国内的规范都没有关于雷电电磁脉冲的规定。199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专委会(IEC-TC/81)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1995年2月,该机构发布了国际标准《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1312-1.2.3)。目前我国尚没有类似的规定,这是近年来的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早已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建筑物内几乎无不设有复杂程度不同的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民用建筑也不例外。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日益成为频发事故。面对这种挑战,设计人必须转变观念,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当作防雷设计的重点。这不只是电气一个专业的事,因为它涉及到电子设备的位置和管线的布置等问题。各个专业应充分协商,从整体上解决防雷设计上的问题。否则,建筑物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正常使用。
研究建筑物防雷应从雷击事故调查入手,找出雷击规律,然后,利用雷击模拟实验,对所总结的规律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验证。研究人员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吸收新东西对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如计算机的发展导致的对雷电电磁脉冲防扩的需要。
下面将对防雷设计的基本原则、雷击规律、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分别予以论述。
1.雷电电磁脉冲
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Pulse),简称LEMP,是天空打雷时产生的作为干扰源的强大闪电流及其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对建筑物、人身和各种电气设备及管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就是雷电电磁脉冲所产生的干扰。
建筑物内的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指以下三种情况:
(1)天空中雷电波的电磁辐射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2)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流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干扰;
(3)由外部各种强、弱电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传来的电磁波对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干扰。
现代电子技术日益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频率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这些电子设备非常灵敏,但耐压很低,一般电子设备都承受不了正负5伏的电压波动。以各种微机为例,当雷电电磁脉冲的磁场强度超过0.07高斯时,就会引起微机的误动作,当磁场强度超过2.4高斯时,就会造成微机的永久性损坏。因此,我们必须对雷电电磁脉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便在先进的建筑物内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防雷设计方案是笼式避雷网,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笼原理。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物遍及各处,不用很多钢材就可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法拉第笼,从而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得到很好的屏蔽。屏蔽做得好,不仅能防御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内部的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这里要说明,屏蔽的做法应根据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要求决定。
由于设备的性质不同,因此,有的要求仅对设备本身做屏蔽,有的要求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做屏蔽,还有的要求在机房做屏蔽。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所以199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分委会(IEC/TC-81)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标准中提出了防雷保护区(LPZ)的概念,国际上刚开始实行这种规定,而我们国家还没有提出。笔者认为,设计人员可以按照微电子设备的多少、繁简、重要程度、摆放位置及进出管线的具体情况自行划分防雷区以取得良好的屏蔽、等电位和接地效果。
因此,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室内布线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和整个建筑物的屏蔽网都在外墙处,雷电流需经此处的钢筋分流到接地装置上,所以外墙处的电流密度大,电磁场强。因此,建筑物中的电源和通信等线路的主干线不应靠近外墙,最好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如电梯井在中心部位,可设置在电梯井的近旁。建筑物内的各种电气馈线都要穿金属管保护或采用双层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线路电源侧,还应加装电涌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稳频、稳压以及滤波等装置。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接地的要求也很严格。电子系统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系统,在整个建筑物内应为树干式结线布置。各层或各段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均应直接接到单点接地板上,不得形成环路。单点接地系统不应与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平行,以防强磁场干扰。由于是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屏蔽,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共同接地方式,即将防雷接地、电源的工作接地、各种装置的外壳、铁管外皮和高频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都统一接到建筑物的基础上或室外接地装置上。
为避免杂散电流,单点接地系统必须采用绝缘线,其主接地板必须置于建筑物的最底层且直接与基础或室外接地装置连接。各层单点接地系统的区域接地板或终端接地板如需要与综合共用接地系统的装置接地板连接,应在它们之间加装不大于直流300V的放电管或压敏电阻。综合共用接地的电阻一般应在1欧姆以下,对于特殊的电子设备,可在0.5欧姆以下。确定接地电阻时,应考虑各种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在所要求的各种阻值下,应取最低值。
在低压220/380V供电系统中,应采用三相五线(TN-S)系统,以便于装置接地(PE)线和中性(N)线分开,PE线应接到各层或各段装置接地的终端地板上。为了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建筑物的电源、*、广播等线路最好采用埋地电缆引入,所用电缆应为铠装电缆或同轴电缆且外皮两端均要接地。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source=bdzd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

绝缘避雷;我国古代人们从雷电对物质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导电效果中,已初步获得了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感性认识。人们从对落雷现场的观察中了解到雷电可通过金属,而不能够通过草木李器,并且雷火遇到水不仅不灭,反而更戚州加猛烈。例如,他们从落雷现场中看到雷火烧裂了寺庙屋项上的铁,熔化了佛象脸上的金粉涂面,而干燥的木制窗户在雷火中保持原样,漆器也没有烧焦。钢质宝刀在皮刀鞘中熔为散掘液体;而皮刀鞘原封未动;大树虽为木质,但由于在雨中打湿了,雷火也把大树撕裂了几处。人们从冲仔核这些事实中领悟到在修楼建塔时,只要用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并使地基也难于导电,这样的建筑是不容易遭需击的。

中国古代宫殿有防雷设施吗?

中国早有类似避雷针的装置 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 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眼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如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我国古代人们从雷电对物质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导电效果中,已初步获得了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感性认识。人们从对落雷现场的观察中了解到雷电可通过金属,滑简行而不能够通过草木漆器,并且雷火遇到水不仅不灭,反而更加猛烈。例如,他们从落雷现场中看到雷火烧裂了寺庙屋顶上的铁刹,熔化了佛象脸上的金粉涂面,而干燥的木制窗户在雷火中保持原样,漆器也没有烧焦。钢质宝刀在皮刀鞘中熔为液体;而皮刀鞘原封未动;大树虽为木质,但由于在雨中打湿了,雷火也把大树撕裂了几处。人们从这些事实中领悟到在修楼建塔时,只要用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并使地基也难于导电,这样的建筑是不容易遭雷击的。
例如,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县城西北部的佛宫寺内有一座建于辽代的木塔,就是基于这种“绝缘避雷”机制建成的,历时千年而未毁。此塔公元1056年建成,总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应县的最高建筑。塔周围是黄土层,县城底下千米深处,不见矿也不见水,全是黄土层,土质干燥,同时土层愈深愈硬。整个雁北地区长年湿度较低,并且整个应县至今未发现重要矿藏,地下也无低电阻层。这种长年湿度较低,土质干燥的高电阻特性,保证了木塔塔基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古代人们在建塔时索性使塔基更干燥,塔身更绝缘(当然古代人们还没有明确的绝缘概念),以便使塔基、塔身形成一个绝缘整体。因此,在垒塔基时,做到塔基有很好的封闭性,不让浅层少量地下水浸入塔基,并借鉴我国北方建房时素采用干打垒的经验,在塔基里面夯土,使夯土层里面长年保持干燥。在构筑塔身时,整个构架全部为木结构,除底层及塔刹处有部分塔砖外,全部为木料。除塔刹外.也没有其他金属物(包括铁钉等)。塔身外形具有很好的防雨效果,保证本质构件长年干燥,各层塔檐伸出7米或更多一些,两层间高度差为8.8米左右,雨雪天气不会将侧面打湿。信哗塔檐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21°到22°,与现代绝缘子中裙的结构相似,仅是塔檐尺寸上小下大而已。由于塔基塔身材料具有一定的电气绝缘性能,同时又不容易因雨水或地下水而破坏,绝缘避雷就不成其问题了。 “镇龙”与避雷
从我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学说解释,八卦中“震”卦为“雷”。八卦与方位相结合时,则有“南离、北坎、东震、西兑”的规定,又有“南属东雀、北属玄武(龟蛇)、东属青龙、西属白虎”的说法,认为“雷从龙”,这样,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雷”与“龙”联系起来。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击,就必须建造避雷设施,就要安装“镇龙”设施。我国古建筑上有许多称为“镇龙”的设施实为避雷装置。
这些“镇龙”装置与近代的避雷针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国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层有色金属膜,采用容易导电的材料与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连,柱下端又与贮藏金属的“龙窟”相连。还有许多古建筑物的屋顶有着一种叫做龙的装饰物,它的头仰向天空,张着嘴,向上伸出的舌头是一根尖端的金属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相连,能让雷电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损坏建筑物。另外,在许多古塔与宫殿上设置“鸱尾”,在屋顶上设置动物状的瓦饰,在高大殿宇里常设有所谓“雷公柱”之类的避雷柱。这些设施都与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导电通道。

在古建筑上装置尖端金属物使其具有避雷功能的史实很多,我们再举两三例。湖北随州厉山会馆的龙凤日月旗杆有避雷作用,会馆从来没有遭雷击。公元1190年至1209年金章宗在位时,他每年4月到8月上万寿山顶去避暑。为了山顶的建筑具有避雷效果,他在万寿山绝顶广寒殿旁设置几丈高的铁杆,上端安装尖的金葫芦,用铁链系好,并通过铁杆与大地相通,以便达到“镇龙”防雷的目的。武则天为了同样的目的,也曾在五台山的台顶建了镇龙铁塔,其中中台咐悔台顶南面有三座铁塔,其北面一塔形状象覆钟,周长四抱多点;中间一塔四角状,1丈多高;南边的一塔呈圆形,8尺多高。
“雷火炼殿”与防雷
所谓“雷火炼殿”是指这样一种情景。过去,每当雷雨交加时,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绝顶上的金殿周围雷声震天,电闪撕地,无数盆大的火球在金殿周围来回滚动,雨过天睛后,大殿金光灿烂,象被洗过一样,道士们认为这是天帝为了保持金殿的圣洁不被污染而进行的天工洗炼,从而使金殿更加完美。
“雷火炼殿”是自然界雷电现象的正常反映,也是我国古代人们独具匠心的结果,一方面有防雷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使道教圣地武当山上出现了如此壮观的情景。
武当山地处华中腹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适中,南北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数千种植物组成的茫茫林海,郁郁葱葱,终年长青。武当山主峰天柱蜂,海拔1612米,登上天柱峰绝顶,人们仿佛进入了云端。雷雨天,云层与天柱峰绝顶更近,落雷时有发生。在这样一座道教圣地的深山绝顶上建筑大殿,既要表现“雷公雨师”显灵的玄妙色彩,又要使建筑物有防雷效果。1416年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柱峰绝顶上建筑了金殿。金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长4.4米,宽3.15米,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全为铜铸鎏金。重檐迭脊,翼角飞举,脊饰珍禽异兽,堪称铜铸工艺的奇迹。武当山重峦迭嶂,气候多变,异常混乱的风向使云层之间摩擦频繁而带大量电荷。金殿建在天柱峰绝顶上是一座庞大的导电体。每当大量带电积雨云向金顶运动时,云层与金殿顶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势差,又因为金殿顶部除脊饰外,曲率都不太大,当电势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使空气电离,产生电弧,这就是闪电。同时强大电弧使周围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于是电弧发生变形而形成火球,并发出雷鸣,这就出现了“雷火炼殿”的奇观。但是脊饰本身曲率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在电势差过大的时候,能使部分电荷放电,不会由于“雷火炼殿”的程序过猛而使金殿受压变形。
金殿历经500多年风雨雷电,至今仍辉煌灿烂。它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特有的科学风姿。

学气象有前途吗?

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 学院的本科生,也就是原先的 南京气象学院 。
气象局的待遇分区域而言,沿海区域处于中等偏上,而且生活比较轻松,只是有时会有夜班,事业单位发的东西什么,待遇什么的都不错。
如果你准备做技术,那么也不谈什么挣 大钱 了,气象这技术活携森够你研究一生了。如果你要做行政人员,那么会有油水榨的,但是毕竟是小钱,我也不知道你所说的大钱指多少,我是浙江人所以我觉得只有自己做生意才能挣大钱吧。但是气象专业出身很难做对口的生意,除非是防雷专业,但是不是大气科学了。
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不错的,随着人们的越来越重视,但是你要有足够的水平,紧缺的就是高水平人才,下面一般般的一大把。
南大和北大的毕业生一般都出国,国内气象系统一般被我们学肢激校垄历隐袜断,100%的气象局都有我们学校的毕业生,51%的省局局长都是我们专业毕业。
男生其他出路,收入比较高的是去机场,但是是企业,退休工资是问题,但是平时拿的工资高,也会比较累一点。
纯自身了解和总结~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中国防雷专业大学有多少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中国防雷专业大学有多少 中国古建筑是怎么防雷的?”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